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融资融券暂缓传闻重创A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30日 01:45  信息时报

  亚太股市普涨A股再现暴跌,证监会昨紧急澄清

  □信息时报记者 陈永华

  亚太股市昨日呈现普涨局面,而A股则在午后再次上演暴跌行情,沪指收盘最终下跌2.94%。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昨日的暴跌主要由券商股带动杀跌,而券商股的暴挫则因“融资融券暂缓”传闻引起。昨日晚间,证监会紧急澄清不实传闻,表示融资融券工作正常推进中,并且强调业务开展初期,融资的规模将远远大于融券,市场不可能出现大量卖空。

  传闻致券商股暴挫 引发期货板块跟风杀跌

  昨天午间,融资融券业务将暂缓的消息在网上出现,相关报道称,因担忧引发市场动荡,相关部门已决定暂缓推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受此影响,券商股昨日午盘大幅跳水,其中,中信证券跌幅7.43%,海通证券跌幅7.77%,而国金证券跌势最猛,一度触及跌停,太平洋、宏源证券、国元证券等下跌幅度均超过8%。在券商股的带动下,期货概念股也开始大幅杀跌,进而拖累大盘迅猛向下。

  反观亚太周边股市,昨天市场呈现普涨局面,除了韩国和泰国以外,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日本股市大幅上涨7.74%,香港恒生指数也微涨0.84%。

  周边普涨A股暴跌 过度反应显示脆弱心理

  东海证券在盘后点评中认为,在世界主要股市大幅反弹的背景下,今天沪深股市就是被一个融资融券可能暂停的消息搞得很难看,尾市反复跳水,最终跌停或接近跌停的股票看上去有一大片。客观地讲,融资融券本来不是什么利好,更不是大利好,自然暂停也就不是什么利空了,投资者没有必要对这样一个市场传言过于介意。分析认为,股市对此作出了过度的反应,只能说目前市场心态已经十分脆弱,已经经不起半点折腾。消息本身对市场的实质影响是有限的,但消息背后的不确定性却令市场难以捉摸,从先前的港股直通车,到尴尬的股指期货,再看看目前真假难辨的融资融券,不用说普通投资者难以捉摸,对很多机构投资者来说恐怕也是一头雾水。分析认为,面对困扰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有很多克服困难的优势,在股市已经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傲然于全球,而不是成为跌了还跌的另类。市场的极端弱势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在经历了“涨过头”到“跌过头”的尴尬之后,A股市场有理由迎来健康、平稳的成熟市场,因此不应该过度恐慌。

  平安证券宏观经济高级研究员孙方红也表示,融资融券业务本身是中性业务,并不一定会对市场带来特别明显的变化,只是事件本身对金融和券商股有影响。因此,传闻昨天对券商股造成了打压。但对于整个市场表现出来悲观气氛,孙方红认为目前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只要有任何事情的变化,都被数倍放大,宛如惊弓之鸟,并不能正确看到事情本身。“这与沪指在4000点以上的一样的,当时并不讲究投资策略。”

  证监会紧急澄清 融资融券正稳步推进'

  昨日晚间,针对有关媒体“融资融券暂不推出”的报道,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融资融券工作在正常推进之中。该负责人指出,融资融券业务为市场提供方向相反的交易活动,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另外,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的交易量,从而活跃证券市场,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

  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业务开展初期,融资的规模将远远大于融券,市场不可能出现大量卖空。

  此前,中国证监会于10月5日宣布,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根据安排,融资融券业务将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

  声音

  延迟推出

  未尝不可

  对于在目前市场情况下,有证券研究员认为融资融券业务暂缓推出“未尝不可”。英大证券研究员李大霄表示,目前国内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处于较低位置,而国际上经济形势难以掌握,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市场对新型交易业务的接受程度有多大依然是未知数。同时,新业务推出对券商也是利好,但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融资融券则成了风险放大器,尤其在目前市场疲弱的形势下。

  平安证券宏观经济高级研究员孙方红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目前周边市场正处于危机中,我们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确实要更谨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之前曾表示,融资融券业务正面的功能要把它充分地利用出来的话,需要其他配套的金融创新工具的配合,比如说T+0等。但如果所有金融创新都一起推出的话,投资者认识不清。没有利用好这一工具,反而成为了不知情的投资者,成为了市场的买单者。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