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经济:困境中显现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 00:56  中国经济时报

  庞贵雄

  第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个位数,9月份GDP同比增长9%,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影响严重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从数据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GDP同比增长9%,近年来首次落入个位数区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多变和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使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但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因为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出口下滑,致力扩大内需,中国宏观经济在前三季度仍显现不少亮点。

  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重大

  起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最终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其波及面和影响深度“远远出乎预料”。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对外开放度日益扩大、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国家来说,影响重大。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是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个位数的直接原因。

  根据统计公报,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0741亿美元,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额8931亿美元,增长29.0%,加快9.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

  但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这已接近了去年全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字——783亿美元。可以看出,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动荡不安中,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避风港”。

  扩大内需战略作用初显

  2008年中国遭遇的困难和挑战无疑是多年罕见的,先是南方部分地区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有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严峻挑战,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央政府灵活地对年初的“两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进行及时调整,明确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

  而扩大内需,则成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从统计数据看,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9月份增长23.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出口受阻后,另外两驾马车中,投资维持旧有水平并有小幅增长,而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则日见明显,这对改善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无疑是有利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从投资和消费的角度看,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大量投资,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扩大内需的战略,从“三农”问题着手,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还存在巨大潜力。

  应关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

  中国经济增长从今年一季度的10.6%,上半年的10.4%,到第三季度的9.9%。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走入下行区间。而从统计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GDP达9.9%的增速,仍略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平均增速。

  “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具有信心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中国也不例外。”李晓超说。

  不久前在记者参加的一个小型经济研讨会上,有经济学家提出,中国经济9%左右的增长,仍然是比较快的速度,但为什么从11%到9%的小幅回落就让我们感到如此压力?事实上,我们没有理由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悲观。正如李晓超分析所言,纵览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财富和经验;二是中国有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五是政策操作空间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多的余地。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