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药协欲上书16部委 反对医改“统购统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 09:18  中国经营报

  面目不清的医改征集意见稿儿正面临来自医药企业的反对。作为医改利益链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药生产企业正在酝酿集体上书,反对医改征求意见稿中以药品生产采购“统购统销”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

  记者了解到,这份由医药协会牵头,众多一线药企参与的上书,有望在10天之后完成后,分别上交涉及医改方案的16部委,这只是一场新的讨价还价的开始。

  直指方案基本制度

  “转了一圈,我们又回去了,新的讨论平台并未建立。”一位曾多次参与相关部委就新医改方案召开的内部讨论的业界人士在回答记者的询问时,做出了如是表态,而这恰恰是医药企业联合上书16部委的“基点”所在。

  引发如此激烈反应的是医改《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医药生产、采购的一系列新规定。按照《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方式,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同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而就在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第二天,深化医改部际协调工作小组负责人透露,新医改意见发布后将会再出台5个重点配套文件。记者了解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5个配套文件之一,被官方认为是解决药价贵的一剂良药。不过,尽管原则十分笼统,关于新医改方案的争议已经热火朝天。

  记者从多位参与上书起草的医药界人士处了解到,真正“刺痛”药企的,是这部分内容中“定点生产”、“招标”等字眼,在形成给16部委的上书的过程中,很多医药企业的老总或代表都认为,这是向“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倒退,与医药体制“改革”的总体精神不符。

  “最主要的争议是怎样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在10月11日中国体改研究会医改课题组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如是说。

  显然,在政府看来,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将规范药品的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将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然而,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医药企业显然不这么看。

  先开会 再上书

  面对刚刚公布征求意见的新医改方案,中国医药行业协会显然已经坐不住了。

  “我们会把大会上的意见整理出来,然后上书相关部门。”北京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周玉兰告诉记者。

  她指的大会是10月15日召开的全国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和秘书长的联系会,会上,全国各省市近50位医药协会负责人针对前日公布的新医改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她说,就讨论会的情况来看,各个地方的医药行业协会意见也不尽相同,不过,“我们会达成共识的意见整理出来,交到相关部委。”

  参与会议的人士告诉记者,在会上,各种质疑声音不断。他们反映,以药养医等老问题并未解决,管办分开也未得到体现。

  另外,关于基本药物定价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内容。“我们建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和制定相关原则、程序、方法等方面。对于生产和流通领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南京长澳药业集团总经理王憷南对于医药协会的看法很赞同,他建议,国家可以对基本药物订立最高价,“企业在最高价下面竞争,这样的话有弹性。”

  他认为,在这个最高价下,有的企业质量高一点,价格稍微高一点,“只要消费者愿意买,那也可以。”他提议说,基本药物目录应该是化学名,“不能搞招标,指定生产,市场才是试金石。”

  试点“不买好”

  多少有些激烈的反应,源自医药生产企业层面的担忧,而引发这种担忧的实际情况,将成为上书16部委的报告中最基本事实材料和依据。

  王憷南便是“担忧者”当中的一员,在他看来,按照新医改方案设计的框架,大部分药企的日子都不好过。

  他认为,在文件中出现的招标、定点生产等政策,将会给有权部门带来寻租空间。而有知情人士透露说,全国首批定点生产企业,最终真正落实定点生产的基本没有。

  在此之前,相关部门曾就定点生产问题,在个别地区和企业进行了试点工作,作为定点企业之一的北方某大型药企,有4个品种名列其中,占首批18个基本用药品种的22%。不过,这家企业的厂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确实仍然在生产这4种产品,不过,他并不愿意谈及上述4种药品是否真的作为定点药品的方式用于城市社区医院和新农村合作医疗。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包括大连美罗、双鹤药业等首批10家定点生产企业,生产基本上都未“真正落实”。

  提及并未落实的原因,一位知情人士显然有很多话说。这位和10家药厂老总打过交道的药企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定点生产,企业和终端医院不喜欢。”

  他跟记者分析说,上述10家药企,均为大型药企,其药品质量要高于平均水平,“优质优价吧”,同时,上述药厂的售后服务也相对完善,实际上,也正因如此,10家药厂的价格要高于医院的招标价格,终端医院根本不青睐。

  不过,10家药企看起来似乎也很委屈。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是政府的固定定价,在遭遇通货膨胀等问题时,当初确定的价格将会大大打消定点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中,生产阿莫西林的原料的单位价格从270元涨到了480元,“如果还是按当初价格,企业也没积极性。”

  九州通医药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则表达了相似的担心。他认为,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正在执行的“零差价”品种,采取了定点(或打包)生产、定点配送政策,如果按照现有征求稿,这种试点在全国推广的话,则意味着药品流通行业将会退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有6000多家药厂,这些药厂80%以上的药品零售,掌握在公立医院的手里。

  牛正乾认为,这一次力促想解决医药不分家的基本药物制度,其实际效果可能是和政府初衷相悖的。在他看来,有关部门却仅仅试图在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来解决看病难的思路,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因为物美价廉的药品得不到正常使用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体系中制度的扭曲,尤其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不当管制和治理。

  简言之,符合市场基本的经济规律(竞争规则)在这一块市场上不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没有引导公立医院使用物美价廉药物机制的安排。

    相关专题:

    两会特刊:新医改8500亿资金拆解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