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极艺术,一元情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廖志祥的库藏中有近二十位台湾地区当代艺术家的大部分作品 本报摄影记者/杨彦
卜兹作品的线条奔放不羁 本报摄影记者/杨彦
收藏佛像作品《水月观音》 本报摄影记者/杨彦廖志祥的艺术品收藏,如同他的思想、他的生意一样,有一个神秘而戏剧性的开端。

  30年前的一天下午,他从台湾地区南部出差回到台北。路过台北当时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家画廊——春之艺廊,他突然对这个“新生事物”产生了好奇,于是就走了进去。

  当时画廊正在举办台湾当代艺术家王文平毕业后的第一次个展,已经是展览的最后一天,画廊正准备卸画下档。廖志祥走进最大的一个展厅,立即被眼前所见震撼了。那是王文平倾心创作的一千一百号巨幅油画《整体运动》(Kinetics),共12联屏,环绕展厅一周,而描绘的主题只有一个——宇宙。

  创作这样巨幅的油画,在台湾地区艺术圈内也是第一次,对于极少接触艺术品的廖志祥来说,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我看了很感动,就把整场的艺术品全部买下来了。”

  走出画廊的时候,已是黄昏。可廖志祥还觉得意犹未尽,这时他的车子又恰巧路过一家古董店,于是他又“发狂似的”走进店里,把最大的两尊石狮子,和四面从台中最古老的一家寺院拆下来的古门给买了下来。

  1980年左右,台湾地区的古董市场虽已发轫,但还非常不成熟。货源基本上都得依赖香港,即使是这样,上档次的古董也非常少见。“当时这些东西,已经算是岛内最好的了,一件都是一栋房子的价格。”

  可这样还是不能满足廖志祥的“占有欲”。于是他当晚就直奔王文平家中,一下子把画家所剩的一批旧作,全数买下。算算当天的战绩——除去那几件古董,一共买了七八十幅当代艺术品。

  回到家后,他把这些画捧到床上看得入神,转眼就到了天亮。而他并不知道,这个时候,他的名字已经传遍台湾地区艺术圈。

  “那时台湾并无当代艺术品的市场,画廊只有一两家而已,年轻艺术家完全没有市场可言,所以我可说是第一位大量购买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家了。”

  别人收藏艺术品,他收藏艺术家

  在此之前,廖志祥在台湾地区企业界和思想界已经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了。他身为法国比瑞加古堡企业集团董事长,同时又是智慧学的创始人,常常受邀至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讲课。

  而艺术品的出现,完整了他的生活。自从30年前那次令人身心愉悦的经历以后,廖志祥便开始疯狂地购买艺术品。从当时台湾市场上流行的“台湾神佛像”(明清两代早期移民从福建、广东等地带到台湾岛的佛像),到画廊里乏人问津的年轻当代艺术家的作品。30年来,只要是他买进的,就几乎再没出手过。

  如今他收藏的古董数量已达万余件,而当代艺术品也超过了5000件。因此,他在台北的办公室可说蔚为壮观。明代的书桌搭配宋、元的太师椅和明代的橱柜;背后近代书画家余承尧的山水画旁矗立着一尊一人高的北齐佛像;而与对面的三尊宋元佛像毗邻的,则又是一件台湾地区当代艺术家朱铭的雕塑。

  许多人觉得奇怪,为何廖志祥要让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艺术品共处一室呢?其实在他看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品表相只是一种载体,其所承载的内容则是艺术家本人的品质和精神,而这才是艺术的核心,也是廖志祥想要从艺术品当中寻找的那种与艺术家的“心灵共振”。王文平笔下的宇宙是如此,百年前艺术家刀下的佛像亦是如此。

  所以与其说廖志祥收藏艺术品,不如说他是在收藏艺术家。而他挑选艺术家的眼光也非常独到:“艺术的价值,不是重复,不是工艺,不是技巧,那‘朴’是原生、原初的精神性能量,艺术家因有了这素朴之心为核心来创作,而打开了道体生生之德的众妙之门,演化出无穷无尽不同的原创风貌。”

  正是源于这种想法,廖志祥所挑选的艺术品通常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一种不受传统技法和观念束缚的原创性。书画,他只欣赏余承尧,因为唯独他能把山水画出立体的感觉;古董,他最喜爱宋代的佛像,因为它首次展现出了中国人的脸孔,他称之为“整个朝代性的原创”。1995年,廖志祥曾在香港以2000多万港元拍下一件北宋“水月木雕观音”,创下了当时的世界佛像拍卖纪录,如今他的宋代佛像收藏,在全球私人收藏中仍首屈一指;而油画,他最为人熟知的收藏就是台湾地区素人画家(即无师自通的艺术家)洪通的作品了。

  与这位画家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廖志祥开始收藏艺术品之前。上世纪70年代初,他还在台南服兵役的时候,偶然看到报上关于洪通的报道,非常好奇,就趁放假日只身前往南鲲鯓——洪通的家乡去拜访他。当时洪通还未经历世事险恶,非常好客地与这位阿兵哥聊天,还一张画、一张画地给他讲解。

  可惜当时廖志祥还“不懂他的好”,直到后来迷上艺术品,再去找洪通时,他已经不堪名利困扰,过起了隐居生活,对访客也拒之千里。为了要洪通讲解他在自己的小屋内到处画的符录,廖志祥最后竟以“你讲一张,我付一千元”的方式,花了好几千元,只听他一番讲解,然后空手而回。

  此后十多年里,他只要遇见洪通的作品,都不放过。“都是我一个一个求人家,才买来的。”后来他所收藏的170幅洪通画作广为人知,在台湾地区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希望成为历史的推手

  廖志祥所有藏品中最大的一件,乃是一栋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法国古堡。这栋名为“比瑞加”(BEAUREGARD)的古堡位于法国心脏地带,包括周边的狩猎场、网球场、花园和森林在内,共占地10万平方米。原本廖志祥买下它,是为了将其改建为一个东方美术馆,展示他的藏品的。

  “那是我当时的一个梦想。因为我认为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然这个艺术品本身要达到某种境界,但达到这种境界的艺术品太少了,大多数都是流于表象的。所以我想将我自己搜寻出来的真正好的艺术品展示给世人,帮助人们的灵魂成长。”

  但后来他又想:“为什么要把好东西拿到国外,给外国人看呢?”于是这座古堡,就被改造为廖志祥在法国的办公室。而他推动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则一直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

  30年来,只要是廖志祥喜欢的当代艺术家,他都会大批量收购,以至于市场上很少再有他们的作品流通。这么做的原因之一,当然是收藏家多有的占有欲,“因为怕被人家抢走嘛。”廖志祥自嘲道。但其实,在收藏之初,尤其是买下王文平的整场作品时,廖志祥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出钱“帮帮艺术家,帮帮我们当代的文化”。至于开美术馆、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都是后来慢慢形成的想法。

  1989年,香港“汉雅轩”登陆台湾地区,所选中要代理的台湾地区当代艺术家名单,竟然与廖志祥所收藏的艺术家阵容完全一致。当时画廊负责人张颂仁,曾试图说服廖志祥把手上已拥有的至少500幅画作拿出来当作筹码,与他一起经营画廊,不料却被廖志祥回绝了。今天廖志祥手中当代艺术的数量已增至5000余幅,“只要出手一张,我就可以收回一大半的投入了。”但至今他仍是一张都没有出过手。

  现在他的收藏目标已经非常清晰。“推动西方文艺复兴的根源在于收藏家收藏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艺术品,从而间接催生了欧洲新文明的诞生。一般人忽略了收藏对文明多么重要,它是历史的推手。收藏家保存了文化,鼓励了创作。”而廖志祥也希望成为“艺术家成就伟大艺术的支持力”,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作出贡献。如今看来,这种支持力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在廖志祥收藏的当代艺术家当中,有一位台湾著名的当代书法家卜兹。他原为台湾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但有一段时间,他因迷上禅修而辞去工作,专心在家修行。

  廖志祥是在他修行十年后才见到他的。当时他只有51岁,外表看起来却已经老态龙钟了。廖志祥心知他是误入迷途了。便指着卜兹送给他的书法集上的落款问:“这个名字很特别,你为什么叫‘卜兹’呢?”这简单的一问,问到了卜兹的心里,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名字确实的意思,只是觉得好玩。廖志祥顺势为他讲解起“卜兹”的涵义,令他大为叹服。后来廖志祥开课,讲解智慧学和《道德经》,卜兹也成了他台下的忠实听众。

  “他之前写的是传统书法,写得非常美,非常好,很优雅,是台湾公认的第一名。但我对他说,书法第一名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它是对传统的模仿,只具有工艺品质而已,你要具有艺术品质,具有原创品质,才有大师的风格。”

  不久后,卜兹的书法果然风格大变。他将《道德经》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书写出来,笔下的线条变得奔腾不羁,仿佛是一席狂草,又仿佛是一幅抽象画。后来一位纽约的艺术基金经理人看到他的书法后,惊叹道:“这才是第一幅真正属于中国的抽象画!”

  当年张颂仁成功推介的那部分当代艺术家,如今大都名声显赫、身价百倍;而鲜为人知的是,廖志祥的库藏中,还尘封着近二十位台湾当代艺术家的大部分作品,30年来未被“运作”,也鲜见于世。或许有一天,廖志祥也会将部分藏品送回市场中,也可能他会将它们直接送进自己未来的美术馆。但无论他如何选择,对于观者来说,我们迎来的都将是一场视觉盛宴。


吕宁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