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稳虎:医改在探索中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23:34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魏稳虎

  谈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得失,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要用全面的视角,既看到不足,也不能漠视进步;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既看到主观动因,也看到客观制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意气用事,做到全面客观。

  30年医改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任何改革都有难以逾越的阶段性,都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既然是探索,就不免跌宕、曲折甚至痛苦,就应该允许、容忍并消受挫折与失败。虽然医改之路曲曲折折,但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在探索中逐渐成型。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纵观医改的整个过程,这一举措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30年医药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意见》作了全面概括: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医改不令人满意的方面也有很多。主要表现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严重等等。

  医改之路为何蜿蜒曲折?原因众多,其中认识上的偏差是一个重要因素。意识是行动的先导。30年医改内容丰厚、过程繁杂,通过梳理粗线条,我们会发现,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目标的偏离。按照有关研究机构的说法,1984年以前是医改的孕育期,1985年被称为医改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到1991年,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在此期间,政府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市场化逐步进入到医疗机构,这为以后医改出现的一系列偏误埋下了伏笔。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如何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医药卫生体制摆上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将医药卫生系统等同于国有企业,提出了“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思路,要求医院“以工助医、以副补主”。在创收的利益冲动和压力下,医疗机构的经费得到了弥补,而“看病贵”问题却孳生蔓延。虽然其间产生了“效益与公益”之争,但却没有引发普遍的关注。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演进,医院产权问题被触及,公益性质被逐渐淡化,商业气息快速蔓延,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愈演愈烈。为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多项医改措施逐步推开,比如“医药分离”、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等,这些举措为下一步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5年,医改出现了重要转折,而转折点却来自一场无法回避的争论。这一年,针对“医改是否失败”、“体制问题的根源”、“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等敏感问题,进行了一场全社会关注并参与的争论。经过激辩冲撞,“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导”成为上下共识,医药卫生终于回归公益本色,新一轮医改开始酝酿。2006年6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成立,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制度框架,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定后,为医改方案推出指明了方向。今年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热盼中揭开了面纱。《意见》明确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了政府责任和投入,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总体目标。乱花渐欲迷人眼,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预见,经过凝聚民智、问计于民,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将更加完善,医改将迈上新的征程。

  一种新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医改的曲折历程警示我们,只要每个人以建设性心态共同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经验与教训都会成为不断前行的财富和动力。

    相关专题:

    两会特刊:新医改8500亿资金拆解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