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提升内需成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良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5日 23:34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李汉桥报道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到目前为止,美国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仍未显现出投资者期待中的“救市”效力,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甚至让冰岛这样的传统偏远国家濒临国家破产。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的一员,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也不能独善其身,如何将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降到最低,经济学家们给出的药方是:扩大国内消费,大幅提升内需。

  危机浪潮

  “金融危机很明显已经越来越恶化,而且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可以幸免。现在避免经济低迷已经太迟了,但是各国强大的合作,以及联合的政策措施可以避免最坏的结果……”,在10月11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十八届部长级会议上,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坦承。易纲表示, 面对危机,IMF提倡的是全球的强大合作,而不提倡任何国家的单独行动,中方希望发达经济体尽快实施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并冀望这些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从而恢复投资者信心。

  “比如这次全球联手降息,就是为了向全球金融市场送去一个信号,在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面前,各国政府准备以比以往更好的协调政策,争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许小年教授也持相同观点,其认为,这个信号对市场信心支撑的作用要大于它的实际作用。因为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符合各国根本利益,所以对此协调一致的行动非常有必要。

  以中国为例,首先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海关总署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9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更是显著放缓。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还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基础较难保证,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面临考验。

  另外,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也已降至17%左右,加上中国目前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已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也就是说,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可避免地要放慢。

  独善其身?

  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由于中国的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已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这一危机。

  “中国经济没有大的问题。” 10月13日,经济学家樊纲在出席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资本市场高峰论坛时表示,中国在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情况时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去防止泡沫扩大,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在防止投资过热的现象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樊纲认为,中国经济基本平衡的关系都是比较稳健及健康的,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下我们的财政是有盈余的,中国经济目前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好的、最健康的经济体之一。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刚刚向全球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也显示,在今年的全球竞争力评价结果中,中国很多指标排名上升,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内地排名由去年的34位上升4位,跻身前30强,继续领跑“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报告认为,中国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但宏观经济环境仍然保持良好。

  拉动内需

  不过,我们虽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直接损失不大,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为此,包括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内的经济学家们给出的药方是:扩大国内消费,大幅提升内需。

  首先,中国的储蓄率高居世界第一,但相应地,消费却受到了抑制。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也发表了相同观点,其认为,今年以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虽有所增强,但还不够。而要增加国内消费,就应当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另一方面,也要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然,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节制地消费,寅吃卯粮,否则,今天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有朝一日或许会以某种方式在中国表现出来。” 彭兴韵提醒道。

  另外,从启动消费、拉动内需的潜力上讲,农村的潜力则是最大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民全年纯收入平均为4140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如果农民全年纯收入平均增加2000元,达到6140元,相当于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44.5%,那么,农村8亿农民将净增加1.6万亿收入,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国内需求的作用和威力可想而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