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城市圈14大产业发展规划谋定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0日 02: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周呈思 武汉报道

   武汉城市圈未来12年的产业大局将定。

   10月6日,本报记者从湖北省有关部门获悉,该省围绕总体方案制定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正在进行最后一轮修改,年内即将颁布实施。

   该规划囊括武汉城市圈14个产业类别,分别为农产品加工、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纺织、石化等6大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5大产业集群,金融和物流等两个区域服务中心和文化会展旅游专题产业。

   “让产业形成链条,上下游延伸;使区域形成板块,九城整合互融。”对于该规划的核心内容,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秦尊文如此概括。

   “补链”策略

   在这个时间截止到2020年的产业发展规划中,14大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是主体内容。

   “该规划制定了各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链条上的薄弱之处进行总结、并阐明‘补链’策略。”秦尊文表示,围绕如何“补链”做文章,是该规划最大的创新之处。

   该规划的主持人、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姚莉告诉记者,规划中的6大产业链,基本上对应湖北此前出台的6个千亿元产业计划。“目前详细方案尚处于修订完善阶段。”

   此前,武汉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重点打造6大核心优势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并力争在2015年跨进“万亿GDP俱乐部”的门槛。

   姚莉表示,目前这些产业大多在中部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其中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和石化产业居于领导地位;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上升态势;纺织业则深受出口大环境影响,但仍具一定区域优势;唯独农产品加工业偏弱,但如果把烟草纳入的话整体上看也不算弱。

   前述5大产业集群则代表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亚莉表示,中国正在转变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湖北作为缺煤、少油、少矿的资源紧缺省份,重工业占比大,更需改变增长方式。而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战略的出台,正是抓住了湖北、武汉城市圈的要害。

   产业大局将定,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出台也不含糊。

   围绕综改区总体方案,湖北省还列出了一个重大项目清单。根据这份清单,武汉城市圈列入试点启动的项目共131项,投资总规模11430亿元。其中,今年启动建设的重大项目有58项,总投资5375亿元,年内计划投资429亿元;启动前期工作的重大项目45项,总投资2164亿元。

   目前,武汉新港、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和设立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或启动。

   产业“双迁”

   跨区域产业功能整合,也许将成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战略主题。

   根据规划,各大产业将实现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区域功能上的定位:钢铁业主要扎根于武汉、鄂州和黄石,汽车产业链将集中在武汉、孝感和天门,石化业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为基地,在鄂州建设中南化工产业园,以此承接产业链的上、下游转移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则以富士康和中芯国际为龙头,在武汉、鄂州、黄石建设电子产业园区;而生物产业集群,将以葛店的“生物谷”为依托,建设生物制药产业园区。

   这意味着,武汉的一些产业,不仅要向其远城区转移,更要多向圈内其他城市转移。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打破各市之间的行政区划限制变得不可避免。

   秦尊文告诉本报记者,承接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分为3个层次,包括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承接沿海转移以及城市圈内转移。

   “周边城市将逐步把企业的总部或者营销、研发中心迁往武汉,而武汉将会把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搬到周边城市。如此,一个产业‘双迁’模式将在城市圈内出现。”秦尊文表示。

   产业“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这种互动双赢的融城模式,有助于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而带来的过度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

   这或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寻求破解一体化难题的一把钥匙。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