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英博客■第一眼
收购比亚迪,是发生在眼前且令人有兴趣的“巴菲特投资活案例”,而且对象是中国公司。通读了2003-2008年中期比亚迪的定期报告,本文尝试画一下比亚迪的简单图景,抛砖引玉之。
1.业务简单,能够理解该公司业务。
核心业务:手机部件(43%)、充电电池(锂电、镍镉电)(34%)、汽车(23%)。
2.管理层能干并且可靠。
巴菲特发表声明称:“能够作为比亚迪和中国人的合作伙伴,我们对此非常兴奋,王传福先生(比亚迪总裁)具有非凡的管理经验,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跟他合作。”
3.合理价格。
比亚迪10送28拆股,总股本由5.395亿股增为20.501亿股。EPS(预计每股收益)由2.99元变为0.79元,每股净资产5.22元。巴郡旗下MidAmerican Energy(87.4%权益)以18亿港元认购2.25亿股比亚迪的股份,每股8元。有人误认为比亚迪股价从77.7跌到最低6元,实际是错误的。因为2月15日实施了10送28股除权,目前是复权价格。巴郡8元买入价相当于复权价格30.4元。
8元/股用最简单的几个指标估值一下:PE(市盈率)10.12、PB(市净率)1.53、PS(市销率)0.77。
4.长期稳定经济收益。
财务指标可以反映管理层是否干得不错。
1)股东权益:2003年32.56亿,2008年中期109.13亿,5年半增长3.35倍。
2)净利润:2003年8.69亿,2007年17.02亿,增长1.95倍。
3)销售收入:2003年40.63亿,2007年212.11亿,增长5.22倍。
之所以出现“非量价齐升”这种情况,从以下指标可以得出答案:2003-2008年中期,5年半时间毛利分别为(%):33、27、22、21、20、19趋降;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6、25.2、12.2(2005年锂电大幅下滑40%所致)、21.3、15.9(趋降);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1、15、8、9、8、5.9(趋降)。
毛利、ROE、销售净利率趋降反映该企业竞争行业的特点,定价能力不足。
2003-2008年中期,业绩总体趋升,但其中2005年,业绩大幅下滑49.8%,原因锂电销售下滑40%所致,或许可见电池业务市场并非总是很稳定。
2004年电池盈利占绝对重头,手机部件比例小,汽车亏损。2005年电池大幅度下滑,手机部件上升,汽车亏损。2006年电池平稳恢复,手机部件开始跃升,占重头,汽车开始盈利。2007年电池、手机部件销售大幅度增长(毛利下降),汽车平稳增长。比亚迪目前三大块核心业务,属于大众业务,老实说,看不到“护城河”。
巴老自述看重的是股票背后的业务,不是股价走势,不是下季盈利,合理价格买入未来5年、10年能够升值的东西。推想这项业务非常可能是目前还没有产生效益、富有前景的电油与电力的双模汽车,F3DM、F6DM,纯电动车e6在日内瓦和底特律车展混电汽车获得好评,以及今后的电动汽车业务。
巴郡此次买入价格对一家比较优秀的企业来讲属于合理。之所以用比较优秀,而非特别优秀的“明珠企业”来形容,是因为读年报的感觉。2005、2006、2007年最简单的几个财务指标,毛利、ROE、销售净利率反映出来只是比较优秀,2004-2007年资产负债率在53%-67%之间,财务杠杆及财务费用偏高,现金净流量情况较好,大于净利润,可视为报表净利较真实,短期偿债能力较高,没有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或许巴老看到了即使电动汽车没有令人兴奋的结果,他买入的价格由比亚迪手机及电池业务也能带来的安全边际。轮子上的业务(汽车)是他远远避之的生意,这一行业过度竞争导致价格战绵绵不休。对电动汽车行业,笔者没有做过功课,但石油迟早要消耗完的,目前世界储采比为40多年,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电动车一定是赚钱机器,或者说比亚迪一定是未来电动车行业的赚钱机器。也许,今后通过更多的关注功课,我们会认识这个生意。
投资最难的还不是耐心等待以合理价格买入,而是提前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未来可巨大增值的东西。
祝愿巴老再次成功。
资料:
1.比亚迪准备A股上市。
2.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2002年在香港上市,主要拥有IT、汽车两大产业,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具有较为领先的电池技术优势和整车生产平台。
3.台湾《工商时报》报道,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农民家庭,由于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变故,让他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并把心思花在苦读上,养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因看好电池事业的发展,1995年,王传福带领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展开创业的第一步。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大霸电子的电池供货商。1997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随后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货商。
靠着不断抢单与挖角,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发展固然一日千里,却也激怒了富士康。
2007年6月,富士康与台湾母公司鸿海联手在香港法院指控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索偿金额可达50亿港元。
然而1年多纠缠下来,富士康难以讨到太多便宜。
霸气如郭台铭,恐怕也没想到,一个原本不放在眼里的对手,竟然有如此手段,还找来股神巴菲特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