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稳虎:用股份合作制将奶农组织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4日 15:02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魏稳虎

  要彻底解决奶业存在的问题,除了在道德、法律、检测、监管层面努力完善外,也应认真审视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奶业生产是高风险产业。既然风险高,就需要与之对应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令人遗憾的是,组织化和产业化恰恰是国内奶业生产环节的软肋。产业化程度不高,奶牛养殖的标准化就难以普及,新品种和新技术也不易推广,奶源质量的提升就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组织化程度低,加工企业采购原料的风险就相对较高,农户的抗击打能力也比较脆弱,奶业产业链的根基很容易被市场风云撼动。

  从企业运行角度看,要使奶业生产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提升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用资本这条纽带。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分析,要将奶农组织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模式,而且各有利弊。

  一是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钮立平就表示,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可能引起各企业现有架构的改革及供应链的重组。企业会考虑把奶农吸纳到公司中来,通过更长期、更密切、更可靠的合作方式,如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利益关系。其缺点是,由于奶业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建立奶源基地无疑会大幅度增加加工企业的成本。

  二是推广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企业,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较为普及。有资料显示,日本牛奶的收购、加工、销售和奶牛育种全部由乳业合作社来经营,美国的奶业一体化经营所占比重超过了98%。由于奶业加工环节需要相当的科技含量,销售环节又要求较广的网络支持,因此一般合作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做到产、加、销一体化。

  三是推行专门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奶的股份合作制生产企业。其做法是奶农入股、政府支持,既是股东又当工人,统一经营,统一核算,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其不足在于,受一体化程度制约,这种模式难以避免产、加、销环节的利益冲突。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企业运行模式。任何形式的创新,既要符合发展需要,更要切合当前实际。权衡利弊,笔者认为,要用资本纽带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股份合作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股份合作制进入门槛较低,奶农只要投入少量资金,或者直接用奶牛入股都可以。

  实践是试金石。经过国内一些地方的成功实践,股份合作制在奶业生产环节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是可以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升级。成立股份合作制生产企业后,奶农可以通过企业享受技术、防病、饲料、良种等方面的服务,以此推动养殖标准化,提高养殖的技术含量,促进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可以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由于奶农既是股东,又是工人,从而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共同应对奶业市场出现的风险,以此夯实奶业产业链的根基。三是可以减少加工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通过资本纽带将奶农组成利益整体后,在奶源收购环节,加工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成针对几个企业,这样既可减少管理成本,又可降低质量风险。四是有利于政府调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据报道,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奶农少倒奶、不杀牛,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性补贴、设立奶牛风险基金等政策,稳住奶业根基。试想,如果将奶农组织起来,既可增强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也能在奶农与市场间构筑缓冲地带,以减少政府的调控成本。

  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说明,要推行股份合作制,政府在税收、贷款、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去年10月,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业部明确提出扶持奶业合作组织发展,要求加强对奶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对奶农专业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政策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应当指出的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成立、管理、运行等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但在引导过程中,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稳步发展的原则,尊重奶农意愿和经济规律,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搞一刀切。

  一次偶然的变故有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洗礼,国内奶业必然会浴火重生,进入又一个发展阶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