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银雁 韦宇怡
柳州选择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的发展路径,柳州要在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推动自身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生态城市嬗变
■科学发展看柳州 系列报道(一)■
在柳州采访,强烈地感受到市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柳州一位环保官员说,近年加大环保投入的确让市民看到了更多“碧水蓝天”,但是工业总量在增加,环保的压力仍有增无减。
在环保以及资源约束增强的情况下,对于资源匮乏、传统工业比重大的柳州来说,工业要想保持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柳州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最近,该市市委全会提出通过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
保持工业在全区的领头羊地位
据悉,今年1-7月,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5.33亿元,增长34.8%。工业总产值继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保持第一,但工业增速排位却靠后。与此同时,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区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27.07%下降到2007年的25%。面对周边城市的高速发展,柳州工业如何才能保持广西领头羊的地位?这是柳州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柳州市经委一位官员认为,只有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柳州在广西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城市竞争中才能赢得先机。
业界人士还认为,全面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也是柳州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据了解,近几年来,柳州工业保持较高发展速度,钢铁、汽车、机械三大产业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三大支柱产业对柳州工业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这既是柳州工业的最大优势,也是柳州工业最大的心病。因为,这三大产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柳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旷青春认为。
多年来,柳州一直在致力改善这种现状,但近几年传统三大支柱产业的高速发展远远超出柳州的发展预期,2007年柳州的这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取得了“三个突破”:全市汽车产量突破60万辆;钢材产量突破600万吨;工程机械产量突破3万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柳州市期望发展的四大新兴产业仍在碎步前进。
柳州市市委书记陈刚认为:“作为老工业基地,结构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柳州发展的一大难题。”
力推发展方式升级
解读柳州市委提出的通过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新思路,不难看出其对柳州未来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要更能体现科学发展观。
如柳州提出2010年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中期具体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4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同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8.9%,化学需氧量削减15.3%。
既要工业总量大幅度增加,又要环保各项重要指标下降,柳州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一方面柳州必须大力淘汰落后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柳州市环保局局长甘景林坦言。
“柳州实现经济升级,实质上是柳州工业发展方式的升级,具体表现在柳州工业创新能力升级、创牌能力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升级、外向型经济升级。”柳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旷青春说:“柳州提出二次创业吹响了柳州转变发展方式的号角。”
谋求城市嬗变
在山水城市中是工业实力最强的城市,在工业城市中是山水最美的城市,这是柳州对外打造的一张亮丽名片。柳州市环保局局长甘景林说:“过去柳州给外界留下一个不好的形象,就是酸雨严重。”但现在“酸雨之都”已是老皇历了,柳州去年空气质量优良日达到了351天。
在选择柳州的发展道路上,市委书记陈刚强调,“三个同步”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柳州不仅仅满足于局部的生态环境改善。陈刚书记说:“柳州要在积极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构建与工业发展适应、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推动自身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工业城市、生态城市嬗变。”
“城市转型”是柳州“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柳州市市长郑俊康说:“用三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重塑柳州形象,把柳州建设成为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