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各国央行联手注资 风暴中心波涛汹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0日 07:55  华夏时报

  华尔街神话的幻灭

  本报记者 王 秀 王晓薇 特约记者 元 春 贾小寰 北京报道

   华尔街金融风暴在持续发酵。自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后,面临生存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排行第三的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联储接管并被注资850亿美元;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股价不断下跌,处境危险。连排行投行老大和老二的高盛集团与摩根士丹利也是负面传闻不断,市场信心动摇。顷刻间,根基深厚的美国金融帝国在信贷危机的打击下开始动摇。

  各国央行联手提振市场

   到18日,美联储和西方主要央行达成货币互换协议,计划向市场注资1800亿到2700亿美元,以缓解信贷市场流动性所承受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根据协议,欧洲央行可从美联储获得550亿美元资金,加上双方先前达成的协议,欧洲央行能够从美联储获得总共1100亿美元的资金。瑞士央行可从美联储获得1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该行可以动用的美元资金为270亿美元。

   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分别跟日本、英国和加拿大达成协议,分别给它们提供6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资金。

   美联储在联合行动的声明中表示,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帮助其它西方主要央行解决各自金融市场出现的美元短期融资困难问题。西方主要央行将继续共同努力,采取必要措施应对目前出现的流动性短缺的局面。

   市场对央行们的这个行动的初步反应是正面而热烈的。狂跌的股市出现强劲反弹。美国股市,上周四收盘走高,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收盘涨逾400点。中国政府救市新举措刺激沪综指周五劲扬9.5%,此前周二曾跌至22个月来新低。当天香港恒生指数亦早盘收高6.5%,日本股市日经指数周五收盘大涨3.8%,自上日所创下的三年最低收位反弹。反映借贷成本变化的3个月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在央行联手行动宣布之后也开始从高点回落。

   这是美联储和西方主要央行自去年12月以来展开的第三次大规模针对信贷危机的联合注资行动。但分析人士的表态依然很谨慎:要彻底恢复投资人的信心,恐怕还需要更长的等待。

  崩溃的信心需要更多支持

   美国的很多经济界人士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行动,应当能够防止全球资本市场局势发生突然恶化。央行的动作对缓解市场恐慌当然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还不足以遏制金融危机的发展,恢复投资人对银行系统的信心。纽约大型资产管理公司FTN金融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洛(Christopher Low) 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说:“央行们对付的只是一些次要的问题,而不是更大的问题,也就是资本的摧毁,以及金融系统杠杆能力的减弱。”

   克里斯托夫·洛是一位资深的金融专家,在他看来,投资人的信任是投资银行赖以生存的根本。信贷危机爆发以后,投行的信誉已经荡然无存。坏账日增,信贷日紧,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没有一家投行能够独立生存下去。他认为,美国政府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停止使用新的会计方法,不再让银行不断进行资产减值,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稳定下来。二是政府要支持银行筹资的努力。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政府的不少做法实际上在阻止这种融资的努力。三是建立清债信托公司,由政府建立一只基金来解决银行的那些不良的房地产贷款。

  下一个会是谁?

   随着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集团的相继被收购或者破产,没有人相信华尔街金融风暴最猛烈的时候已经过去。“下一个是谁?”成了华尔街上空的最大悬念。

   三家兄弟银行的相继破产,不禁令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目前幸存的另两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唇亡齿寒,即便周二它们都公布了好于预期的季度盈利,但股价仍分别挫跌43%和27%。投行模式在此轮危机中受到巨大质疑。

   为何最近的危机都在投行中爆发?中国银行全球金融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这是与投行的投资偏好和资产组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投行更倾向于投资那些风险虽然较大但投资获利空间更为广阔的金融衍生品,例如此次的次贷产品,因此一旦房地产价格遭遇巨幅下滑,它跟房地产之间的链条出现问题,那么巨大的损失将不可避免。

   而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的回答更是一针见血:因为投行普遍采用了高杠杆比率,以更少的资本赚更多的钱。他认为,雷曼的破产标志着在时间上危机还是下半场的第一幕,在空间上还会有更多的中小银行倒闭。

   硕果仅存的两大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未来成了关注的焦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高盛表示,内部正在开会讨论关于目前所发生的事情,暂时不方便透露。摩根士丹利表示,作为与雷曼、贝尔斯登同样的投行,目前很难对近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作出评价。同时它们也表示对美国政府如今的金融政策将持支持态度。

   9月17日,在得知美联储向AIG公司提供850亿美元贷款后,记者第一时间致电AIG公司中国本部,就此次行动对AIG的影响作出询问。按照贷款协定,此次贷款将由AIG及其主要的未受监管的子公司的所有资产作抵押,这些资产包括所有受监管的子公司的主要股权。作为偿还贷款,AIG需要出售部分资产所得,这是否会涉及AIG在中国的业务?并且,在美国政府控股AIG后,AIG以后的决策独立性是否还将保留?对方新闻官表示在当前情况下他们所能作出的回复仅限于声明中的内容,目前他们对记者所提问题均无法给予明确的回复,希望可以理解。在声明中AIG公司表示,在为母公司筹集资金的所有措施中,不包括任何削减其子公司资本的计划,也不包括对其亚洲业务进行任何变动。

  大摩谈判已到“高级阶段”

   “下一个是谁?”18日终于有了答案。

   据美国财经媒体CNBC报道,摩根士丹利(大摩)和商业银行瓦乔维亚的合并谈判已经进入了“高级阶段”。双方正在完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审核的尽职审查(due diligence)过程。

   尽管摩根士丹利的资金水平、流动性供应以及盈利状况均远远好于已经不复存在的那几家投行,但它寻求自救的消息还是有些出人意料。

   总部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金融咨询公司经济展望集团首席经济师伯纳德·鲍默尔(Bernard Baumohl)认为,摩根士丹利寻求合并的举动与其说是因为自身财务状况难以为继,不如说是受到弥漫华尔街的恐慌情绪驱使。“如果金融市场没有恶化到今天这种程度的话,我不认为我们会看到摩根士丹利和瓦乔维亚银行的合并谈判。每个人都怕来不及,都想抢先找到一个救星。”

   尽管摩根士丹利第三季度的业绩可圈可点,但正如其首席执行官John Mac17日写给其雇员的一份备忘录中说的:“现在的形势很明显,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恐惧和谣言主导的市场当中。做空我们的炒家让股价一跌再跌。”之前的4个交易日,摩根士丹利的股价从每股33美元一路降至17美元。

   除了卖空以外,投机者还通过大量购入摩根士丹利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人为拉高摩根士丹利信贷违约保险成本,从而进一步打压股价。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股价下滑已经导致一些摩根士丹利的对冲基金客户出现动摇,包括德意志银行和瑞银集团在内的竞争对手乘虚而入,开始围绕这些基金展开营销攻势。

   眼下的摩根士丹利和其他所有大型投行一样,几乎全部靠对冲基金、券商、商业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来维持营运。而多元化的商业银行瓦乔维亚银行不仅在全国各地都有业务,其拥有的4000亿美元的储蓄,也将有利于摩根士丹利扩展投资渠道。对于瓦乔维亚来说,合并将使它成为华尔街上表现最好的投行之一。

  混业模式或成救命稻草

   现在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联姻似乎正在成为本轮金融危机中投行寻求自救的固定模式。收益和稳定兼顾的混业模式越来越成为救命稻草。

   对此,社科院金融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从历史来看,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反复变化的: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前,投行强大,但商业银行也可以经营证券业务,并强于投行。1933年,银行法、证券法颁布。两者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投行逐渐强势。到1999年,金融现代化服务法的实施,实现了金融控股集团的混业经营。这种模式兼顾了投行与商行的优点。商业银行稳定、利率低,投行利率高、不稳定,二者性质各异,客户群体互补。混业经营兼具了稳定和有效益的特点。

   殷剑峰认为,今后,在华尔街金融体系中,这种金融控股集团下的混业经营模式将会更加流行。

  “海啸”波及的深度与广度

   此次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波及面到底有多大?持续时间会多久?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回答说,危机深化不是没有可能。当代经济就是资本主导的经济,银行体系支撑着当代经济。如果银行出了问题,它涉及很多方面:企业无法还贷、没有流动资金、无法开工、大批工人失业、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进行社会救助等,将引发很多问题。不过即便危机恶化,跟80年前的那场大萧条也不一样。因为毕竟现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相信现代社会的抵御能力比那个时候要强。

   夏教授强调说,这样的危机不是美国政府一家完全能够抵御得了的。如果蔓延波及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那就需要欧盟、其他国家政府或者资本市场的力量联合起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把全球经济看做一体,有整体的应对措施。包括中国,需要我们责无旁贷地做出应对的时候,就要积极应对。否则说不定下一个就是我们。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对此次金融“海啸”的评价是:直接看是次贷危机的发展和延续,给美国金融系统带来震撼,并对美国宏观经济带来严重的向下压力。除了“大出血”形式的直接冲击和影响外,危机发展已严重损害美国在金融优势方面的软实力,这方面“内伤型”影响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为深远。危机不会使美国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对它的长期核心竞争力会带来显著负面影响。

   针对格林斯潘“百年一遇”金融危机的说法,卢锋认为,这是否有夸大成分还可以推敲,但这次危机确实是重大而深刻的事件,因而需要从不同层面研究其发生根源。

   殷剑峰的看法比较乐观,他认为从本质上看,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金融对实体没有影响,美国二季度的经济状况很好,发展是健康的。他乐观地估计大概到今年底,次贷风波引发的危机就会逐渐平息。

   谭雅玲更是认为,这连一场金融危机都称不上。在其看来,所谓金融危机,应是价格、机构、政策同时失控。但现在的事态发展还仍然在美国政府的掌控之中,美国政府现在仍在掌握着调控金融市场的主动权。市场之所出现被波及的状况,是市场心理上的恐慌和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对整个事件的恶化和蔓延,甚至对经济带来的伤害,应该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接下来事情将向何处发展,还要看美国的协调、救助,包括美国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和缓解程度。

  对全球金融系统监管的教训

   至于对于中国的影响,谭雅玲表示,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她认为,雷曼破产对中国的影响应该更多的还是在心理层面,但对于中国的金融业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美国作为一个最权威、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会遭遇到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那么中国作为一个金融体系仍有待完善的国家,应该怎样健全和完善自己的金融体系值得深思。

   受访的专家学者均表示,此次金融问题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一定会采取一种更为严格、更为详细的监督体系。他们认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应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否则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则有可能演变成为灾难。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