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报记者 姚伟
昨日,国家统计局罕见地选择同一天公布CPI和PPI两项重要数据,这让CPI与PPI之间高达5.2%的“剪刀差”数值显得格外“刺眼”———这两个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据之间的差值已经达到5.2个百分点。
与此对应的是,许多企业正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接受早报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很多企业日子很难过,国家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帮企业一把。”
“剪刀差”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历史数据,国内PPI和CPI“剪刀差”现象从今年5月份开始显露。当月PPI同比上涨8.2%,CPI上涨7.7%,PPI在本轮物价上涨中首次反超CPI。
到6月份,PPI数据达到8.8%,CPI继续走低至7.1%,PPI再度反超CPI达1.7个百分点;7月份,PPI数据达到了12年来的最高点10%,而CPI也放缓至6.3%,两者之间的差值达到3.7个百分点。
简单地讲,由于CPI数据反映的是企业销售商品的价格,而PPI数据反映的是企业生产资料成本价格,因此两者之间差距越大,则意味着企业毛利率越小,企业生存越困难。
早报记者掌握的数据也能够证实这一点。从上市公司公布的今年中报数据看,制造业的增速已经在放缓。统计显示,制造业今年中期共实现主营收入19317.40亿元,同比虽然仍增长29.63%,但是去年同期增速则为34%。
国家统计局密集调研
企业的现实状况也足以说明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在8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而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行长、商业银行部总经理张之皓在本周二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据了解,受到人民币升值、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浙江约有5%~10%的企业因为“无利可图”而开始歇业,或者干脆“关门大吉”。
显见的事实是,随着PPI与CPI之间“剪刀差”的扩大,监管层也已经再次开始行动。
有关媒体报道,从8月底以来,国家统计局已经派出几路调研组,赴地方宏观经济调研。据了解,国家统计局此次例行地方调研各有侧重,赴贵州凯里等地的调研组主要调研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赴天津的调研组主要调研服务业统计、GDP核算等。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文波带队从8月上旬开始对青岛、济宁、临沂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中小企业、出口,以及煤电油运、价格走势等问题;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李晓超在8月下旬到9月初带队在江苏常州、无锡等地进行调研,主要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宏观调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