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悦英
今年以来,国内汽车业发展遭遇诸多不利因素。乘用车市场虽整体仍趋增长,但MPV这一细分市场体味更多的却是落寞。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1-7月,轿车产销311.54万辆和302.85万辆,同比增长14.17%和14.69%;SUV产销26.91万辆和26.27万辆,同比增长44.13%和39.98%;MPV产销12.35万辆和12.6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量下降3.05%,销量仅增长1.33%,MPV市场表现持续低迷。
MPV市场为何会陷入低迷,又将如何走出困境?
尴尬现状
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2007年,MPV的增长与轿车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当,甚至曾经一度高于轿车增长,但今年这一市场却变化显著,在轿车、SUV和MPV的细分市场中,MPV增速最慢。
市场人士分析,MPV遭遇现今的尴尬由多种因素造成:
首先,“MPV目前仍然是小众车型,提升空间有限。”北亚车市总经理苏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若设定轿车、MPV、SUV三者总数为100,那么今年的情况是,轿车占85.5%,SUV占10.5%,MPV仅占4%,
其次是“后天因素”竞争所致。“MPV这一细分市场容量不大,但竞争却相当激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对本报记者表示。苏晖也用“残酷”来形容MPV市场的竞争态势。
据统计,在产能方面,现在国内MPV生产厂家已经发展到16家,平均产量很低;在销售方面,国内的MPV销量虽已从2002年的4.66万辆一路飙升到2007年的22.57万辆,但分食者众。除了牢牢盘踞在销售排行前列的别克GL8和广本奥德赛等老品牌,仅去年,就有9款新的MPV投放市场,虽然进入者较多,但真正能够叫得响的牌子却是凤毛麟角。
最后,MPV市场发展不均衡所致。高端品牌被国外大牌垄断;自主品牌在中低端领域“相煎”,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如何突围
虽然遭遇了低迷,但谈到MPV未来的前景时,苏晖依然颇有信心,他认为MPV的困局只是暂时的:“MPV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将从目前的以公商务用车为主,发展到公商务用车与私人用车并驾齐驱的新阶段。目前,市场上家庭购买MPV的数量在增加。”
他认为,在节能减排举措日益推进与油价持续飙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之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性价比较高的MPV作为购车选择,以满足家庭多人出行和对轿车舒适性、SUV动力性的驾驶需求。
开拓家用市场,将会是MPV突围的一个方向。苏晖称,10万元-20万元、定位介于SUV和轿车之间的MPV,未来会有不错的发展态势。
资深车评人贾新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未来MPV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定位于商务用车和旅游等城市载客方面。
谈到目前各大MPV产品的市场表现,苏晖称,这一市场目前仍难有新产品成功突围,一些产品所谓的“亮点”,更多的是炒作噱头,消费者并不买账,而入市较早的几个品牌由于保有量高、市场口碑好、营销策略得当,依然增势不减,目前的MPV格局难以撼动。
在MPV市场,GL8和奥德赛等合资品牌的地位稳固;自主品牌里,江淮瑞风和东风风行、金杯阁瑞斯等近几年的市场表现也是风生水起,逐渐稳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已经抢占了MPV市场46.73%的份额,这与轿车市场相比较,显然是一个相对乐观的数字。
徐长明则认为,随着汽车消费个性化需求的逐步提高,加之国际经验显示,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MPV大有可为,因此MPV的后续发展速度还将是比较快的。
“MPV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思孟这样认为。2000年,正是他一手将GL8导入上海通用,开启了MPV在中国市场的辉煌历程。2007年,入主克莱斯勒的他又将道奇在中国的敲门砖定为MPV凯领。
谈到目前的消费环境变化对于MPV市场的影响时,苏晖认为,油价飙升对于MPV消费影响不大。但是消费税提高后,进口的高端MPV销量或许会有所下降。
虽然量不大,但很多企业仍在紧盯MPV这一市场。目前,吉利的MPV车型GEELY HL正在研发试制中;有消息称,海马在近两、三年内,也将推出自己的MPV车型。
业内人士预测称,未来5年中,MPV市场将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MPV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5万辆左右,占乘用车市场的比重将超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