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名富
今天,距2008年7月25日已经过去40多天了。
从6、7月份的CPI数据回落,到8月份数据的更低预期,市场普遍预测下半年整体通胀指数回落,“控通胀”政策无疑取得了明显效果。那么,在“保增长”方面,从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经济形势来看,企业界和学界人士普遍认为,“情况似乎并不乐观,‘保增长’力度明显不够,大量中小企业生存依然十分艰难。”
“下半年,在艰巨的控通胀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也很重要,在‘一保一控’中寻求到一种平衡,这对政府的调控智慧是很大的考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曹凤岐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企业感受:“雷声大雨点小”
“和今年上半年的形势一样,还是很困难。”黄玉强告诉本报记者。他是浙江慈溪的民营企业家,公司主要研发、生产、销售新型消防材料。过去几个月一直到现在,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依然放在企业的融资上。由于国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的现金流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8月中旬,记者在浙江调查民营企业财务状况时,众多中小企业老板与黄老板的感受一样,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很难沐浴到国家出台的各种“保增长”的阳光政策雨露。
在过去的40多天里,在“一保一控”的思路之下,国务院和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8月1号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将适时微调。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带动就业较多的小企业与“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已进行了调整,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原有基础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从9月份开始,浙江、重庆等中小企业发达的省份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雷声大,雨点小,到了地方就几乎看不到什么了。”黄玉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里还是借不到钱,土地使用税也没有变,企业生存越来越艰难。”
在控通胀中探求发展谋略
“保发展、控物价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是有矛盾的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键就在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知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日前在央视《经济热点面对面》中表示,“如果采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可以把CPI降下来但GDP也可能会降下来了。”
成思危表示,要想达到一个平衡点,就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的目标,如果控制物价过猛了,GDP降低得太多,那就要调整;反过来,如果为了保GDP,物价涨得太快,也要调整。今年我们能够做到经济增长10%左右,CPI上涨6%到7%左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如果我们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下了很多猛药,GDP降到8%甚至以下,那我们明年可能就会遇到困难。
那么,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保持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呢?
曹凤岐教授认为,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当中,财政政策应该更能有所作为。
成思危教授则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开出“药方”。他认为,在投资上要合理地保证投资的有效运用特别是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甚至短期内要增加一些补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不能够投资减少得太多;在消费上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能够和经济增长同步让人民群众的存款不至于因为负利率而损失太多建议可以实行保值储蓄等等措施,同时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在出口方面不能够再出口高耗能产品调整出口结构和出口地区。
记者在浙江调查采访期间,一些企业家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汉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恢复劳动密集纺织服装业17%的出口退税率的相关政策,二是应该出台适合当前沿海地区的企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转移投资的相关税收和产业政策。
黄玉强则建议应该对现行4%的土地使用税税率进行调整,改成2%的税率,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激发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动力。
还有企业家建议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延长缓冲期,并修正劳资双方有争议的条文,达到劳资双方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