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可口”如何才能成为“可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9日 01:14  中国经济时报

  ■徐冰

   果如此前预料,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面临的最大障碍,也许并不在纯粹的技术层面,而是中国汹涌的经济民族主义浪潮——自收购消息公开披露至今,网上的随机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网民反对该项收购。

   这是一个严峻而异常棘手的问题。尽管可口可乐的收购行为尚需中国反垄断机构的审核,但相比于技术层面的或可预见性,经济民族主义显然更让人无所适从。基本可以断言,无关技术乃至法理,有关没多少道理好讲的“愿意”抑或“不愿意”,是可口可乐收购成功必须解决的问题。

   至今而言,尽管该项收购的消息均占据网络媒体醒目位置,且收获了可观的点击量,却基本是老调重弹。达能耍阴谋被再次提及,可这次没找到更像那么回事的证据;经济安全也提到了,但果汁相比于挖掘机,于经济安全好像更不靠谱;汇源是否被贱卖也提到了,可惜、心痛得出离愤怒者丝毫不介意过分热心地替别人操心,他们毫不顾忌汇源其实是一家民营企业,假如细分股权所属,汇源几乎也是一家外资控股的企业。

   当上述指责全都缺乏力度,爱国或者卖国,便成了最严重的道德压力。但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的回应却也简洁实用——你爱国,你有本事不坐波音737?你开着奥迪,坐着现代,或者家里停着桑塔纳,你为什么不骑永久自行车?

   在这些情绪化的口舌之争之外,有一个争论也许有些技术含量,属于智力范畴——“一些机构和国家正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蚕食中国的经济命脉,进而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这种怀疑看上去不乏证据支持,可就本质而言,这属于全球化问题范畴。从中国公开的政策信息判断,中国至今认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否则,也就不用加入世贸组织了。而尤为重要者,类似的怀疑和指责,国际上也不乏针对中国的声音——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是如何回应如此指责的,是否能够做到真正打消怀疑者的民族主义情绪?

   至今目力所及,无论是中国并购外国的企业,还是外国并购中国的企业,那些失败的案例,大都是基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或者说,本质上都是基于纯粹的个人好恶的民意以及民意代表的舆论压力。这使得信奉市场和商业规则的人啧有烦言。在中国,最让人震动的是凯雷和徐工的并购案,与其说两者散伙是因合同到期而谈不拢,不如说是迟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公开意见而拖黄了。而在“达娃之争”中,那位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异议的民族品牌化身,却依然能理直气壮地以民族和爱国的名义为其亲手签下的问题合同辩解。这些都让人强烈感觉到,只要勇敢地冲到爱国和民族主义前沿阵地,既定的合同以及商业规则都是可以商量的,都是必须商量的。

   “可口”最终能否“可乐”,目前不好判断。当然,价格不是问题,目前双方已经都在“可乐”了。最现实的是如何应对不“可乐”的经济爱国者,因为在那里摆事实讲道理并不是正常逻辑的天然归属,而跨国公司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应付这类问题时似乎没那么得心应手。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