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管理 > 福布斯富豪陈金义败走水变油 > 正文
合伙人再曝"欠债门"内幕 陈金义资金转移路径曝光
钟闻
“欠债门”事件正在逐渐清晰,陈金义的一个可能高达数亿的私人海外金库开始浮出水面。
“陈金义早在水变油项目没有实施前就已经欠下巨债,资产也已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其个人资产、流动资金已基本转移完毕。”昨日,参与过陈金义海外运作的知情人士李先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他是陈金义当初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曾见证了陈金义新加坡上市公司——金义食品“上市”的全过程。根据李先生的说法,正是在金义食品上市的前后,陈金义展开了资产大挪移,把一系列的资产转移到了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就此说法,本报记者试图联系陈金义进行求证,多次致电均未果。但是,陈金义的另外两名合作伙伴也曾多次向本报记者透露,陈金义欠下巨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把相当的资产都转移到了国外,导致公司账面亏损。
海外“上市”内幕
陈金义的每次出现,几乎都牵动着众人的眼球。
金义食品的上市也不例外。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2002年10月7日,金义集团与新加坡上市公司电子体育世界(eworld of ports.com,下称“eworld”)签约,后者将以每股0.085新元(1新元当时约合5元人民币)定向发售1.347亿股新股。金义集团则将旗下杭州金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下称“金义食品”)的所有资产和业务(包括商标和专利权)注入eworld。
“并不是因为eworld经营不善。”李先生解释了内情,“事先各相关方就想利用中国概念,炒作一把就走,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闹剧。”2002年初,中国概念股中国食品在新加坡上市,创造了发行超额认购3000倍、发行上市后上涨100倍的神话,“这直接刺激了投资者对中国概念的追捧。”
据李先生描述,这个时候一位新加坡人吴某,手上正好有一家壳公司,即eworld,该公司当时每股价格在0.03新加坡元左右。为了炒作,2002年下半年,吴某委托上海一位律师毛某,要求其推荐一家国内食品类公司“借壳上市”。毛某接手后,即委托杭州一家能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杭州物色一家公司,“几经权衡后,他推荐了陈金义的金义食品。”
1992年,陈金义曾因拍得上海黄浦区6家国有、集体商店而名噪一时;2000年,他以8000万美元的身家位列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35位。在外人眼中,这个时候的陈金义已经崛起,且公司资产质量相当高。
但李先生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上市前律师的尽职调查,陈金义当时待装入上市公司的食品类资产,也仅能估值3139.75万元人民币,可以换取eworld公司25%左右的股份。但此时浙江的几个法院,已经接到几起起诉金义集团的案例,涉及债务总标的达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按照相关程序,陈金义的公司如果要在海外上市,必须先在海外注册一个壳公司,然后以此收购国内的资产。李先生说,此时陈金义表示现金不够,于是在多方斡旋下,吴某答应陈金义先给其海外公司账户打入800万新加坡元,用之收购国内资产,上市成功后陈金义再偿还。
2003年7月,金义食品得以“借壳”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因为不是完全的中国概念股,其股价只上涨10多倍,总市值最高时也仅仅达到4000万新加坡元左右。此时,吴某占股29%、陈金义占股25%、吴某等两位中间人则无偿各占5%的股份。
据李先生表示,为了顺利套现,在此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上述几人多次尝试寻找战略投资者,终于在当年年底以一定折价转让了4人总计60%多的股份。转让后,吴某和陈金义自然成为最大的赢家,两个介绍人也收益不菲。股份成功转让后,吴某另给了毛某200万元人民币作为咨询费,陈金义则给了另一介绍人500万元人民币作为咨询费。
资产“体系外循环”
据李先生介绍,在调查的过程中,已经有律师意外发现,当时金义集团在账面上已经出现亏损,但相当多的现金流却在体系外循环,陈金义个人则资金充足。
“举个例子,当时的金义果奶在安徽、河南、山西、湖南等地的销售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但在销售的过程中,每销售100箱的金义果奶,公司账面上只体现55箱的销售额,其余45箱则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到了陈金义的个人账户。”李先生说,按照金义果奶当时的销量,“这笔钱是很惊人的一个数字”。
李先生认为,陈金义此时就在试图转移资产。在金义食品上市前,律师发现,陈金义当时就有几笔数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在一位香港金融公司高管和当地一位律师的协助下,以投资款的形式,从陈金义的个人账户转移到了香港的一个公司账户上,但该公司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为陈金义本人所掌控,在香港并无投资。
结识吴某后,陈金义的资金转移更加便捷。李先生说,当时很多新加坡商人在苏州工业园区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结算上的不便,这时候,陈金义就充当了“兑换中心”的角色。在吴某的安排下,陈金义给苏州的新加坡商人每打入一笔人民币,陈金义在新加坡的账户则相应地收到一笔等额的新币,“这个资金数量也是上亿的”。
李先生说,仅在2003年的夏天,陈金义在新加坡的一家银行就存入了3000万的新加坡元。这其中,就包括金义食品上市后的套现资金和国内转移的资产,之后该资金就基本沉淀在其银行账户之中。
陈金义的另一位合作伙伴秦先生,此前也向本报记者表示,陈金义的资产其实已经转移,“陈金义名下的资产已不多,但其家族还是有相当的资产,甚至已达数亿。”
陈金义曾经的合作伙伴、现福建省新世源石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伦也对本报记者指出,虽在外负债累累,但迄今陈金义掌握资金仍然过亿,至少有美元存款数千万,其曾对王表示要将两家子女全部转到国外生活。
王先伦总结说,陈金义欠下巨债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司管理不善,致使大量资金流入一些管理层个人腰包;投资项目屡屡失利;陈金义蓄意将大量资金存入外国银行账户,等等。
“负债”真相
李先生指出,在上市之前,陈金义的金义集团尽管亏损,但并不严重。根据律师的调查,陈金义最大的几笔投资单个亏损的金额也都在1000万元以内:五大连池项目亏损900万元左右,而此前陈金义则称该项目投资几个亿。
桐庐的水电站项目,陈金义投资共花了250万元左右,后来因政府规划而中止,政府补贴了相应的250万元的建设款,陈金义当时则认为该项目已经升值到2000万元左右,因此,也要作相应的亏损计提。
陈金义在三峡等地曾建有矿泉水厂和果奶厂,后来因为三峡移民,政府补贴了建设成本,陈金义则认为其财务成本也要计算在亏损之列。
陈金义还曾经投资过酒店、中文搜索引擎、高速公路、制药厂等项目,这些多元化的项目或有斩获,但最后大多数项目是不了了之。但李先生表示,这些项目并没有给陈金义带来多少亏损,“大多数项目投资甚少,或者后来都得以成功转让”。
在金义食品上市之前,陈金义曾经向多位投资人借款周转。据李先生所说,陈金义此时每笔借款数量并不大,仅30万~50万元之间,且答应借款人在公司上市后返还60万~100万元,但公司上市后,并没有真正偿还。
本报记者也调查了解到,陈金义目前所欠的债务,其发生时间大部分在2003年之前,其中包括一台州商人的借款,陈金义曾以建写字楼为名向该债权人借款1800万元左右;一位温州商人的借款,陈金义曾以投资别墅之名,向该商人融资500万元,在别墅用地变卖之后陈金义曾答应还该温州商人1000万元等。
2006年7月,杭州市中院也曝光了陈金义和金义集团涉及被执行款达3600万元。这3600多万元,是金义集团向三个银行的贷款,分别是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建设银行钱江支行和兴业银行西湖支行——李先生回忆,这三项借款发生期也大致在2003年之前。
“严格说来,尽管有炒作获利之嫌,但陈金义上市的过程完全是合法的。不过其转移资产的行径则是违法的,如果法院严格执行,还是可以追溯的。”昨日,杭州当地一位律师对本报记者如此表示,他认为,陈金义在资产转移之前所欠下的债务,都可以通过追溯来执行。
该律师认为,对于法院来讲,要对有向国外转移资产之嫌的当事人执行债务,必须对当事人实行“边控”,待其债务还清之后,才可以从“边控”名单上消失。据李先生称,陈金义目前在境内外还是来去自如,“6月份就曾经去过香港一次”。(第一财经日报)
小调查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