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金彪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药监局)8月21日联合发布公告,明确从2008年9月1日起,进口化妆品、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的许可受理工作由药监局负责。
这是2008年国务院确定的卫生大部制改革的一部分,“目前,对卫生部和药监局的‘三定’(定人、定岗、定编)方案,国务院已经批准,并即将公布。”9月1日上午,卫生部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下午,记者获悉,卫生部的“三定”方案已经公布,药监局的“三定”方案或将在9月3日该局新闻发布例会中予以批露。
除了化妆品的许可划给药监局之外,原本属于卫生部的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等职责,也划归药监局。
由于卫生大部制涉及医改及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职能的调整和完善,加上此前药监局爆发的郑筱萸等案件,卫生部和药监局的机构改革尤为引人注意。
药监局扩大监督权弱化审批权
药监局原是国务院直属局,2008年“两会”后变更为隶属于卫生部的副部级国家局。此番机构改革后,其职责调整和机构设置均发生较大变化。药监局强化了该局的监管职能,并弱化了其以往出问题比较多的审批职能。
这次改革,药监局除保留原有的对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的监管外,还获得了对食品和化妆品的“卫生许可管理”权,药监局将真正开始对食品安全拥有监管权。
据悉,药监局将组建“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来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权;还将组建稽查局,负责拟订消费环节食品安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稽查制度并组织实施,承担中药材市场监管等工作。
此次药监局机构改革还对药品注册管理在文字表述上作出较大调整。原药品注册司的职能中“负责保健品的审批工作”、“负责药品审评专家库的管理”、“负责对药品注册品种相关问题的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等内容被取消,并特别强调“将药品、医疗器械等技术审评工作交给事业单位”。“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想遏制药监局在审批过程中的腐败。”业内人士指出。
1998年,药监局就从卫生部手中接管了事业单位——“药品审评中心”。技术评审和行政审批早就是分开的,但仍然杜绝不了一系列行政领导干部利用审批权力贪污腐败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行政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特约专家余晖认为,借鉴国外独立、统一、高效、权威的药品监管体制,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的药品监管设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怎么对监管者进行监管。通过郑筱萸等案可以看出,人大对药监机构的监管缺位,相关司法、行政部门对药监机构的监管同样缺位。“因此,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建立起问责制。”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改革后,药监局将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构,而卫生部则拥有了更多的决策权。
卫生部设立新机构专注医改
卫生部机构改革后将新增医疗服务监管司、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司(简称基本药物司),同时将卫生监督局更名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的职责。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政府主导公共卫生医疗的专家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卫生部设立医疗服务监管司和基本药物司这两个新机构与目前的医改大背景密切相关,是医改的一部分。
卫生部有关人士表示,今后医政司专注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制订等,而具体执行监管任务的则是医疗服务监管司。卫生系统人士认为,医疗服务监管司的运行,将推动卫生部与医疗机构的“官办分离”,以后卫生部门对医院“不办,只监管”。
而基本药物司的组建则更是一直没有出台的新医改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部负责人曾多次表示,新医改要建立四项基本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据悉,该司将主要负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采取统一生产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认为,卫生部设立新机构无疑是想推进医改,但他也指出,医改的目的是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医疗卫生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不是设立一两个新机构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