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喆
随着基金半年报和保险半年报的相继出炉,可以发现,减仓已成为两者今年上半年共同的投资主题,这似乎证实了它们“砸盘”、“范跑跑”的恶名。然而,基金和保险就该成为本轮市场快速下跌的罪魁祸首么?显然不能下此结论。
先看基金。尽管资产配置或者说仓位策略是决定上半年基金业绩表现的首要因素,基金经理都或早或晚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主动进行了仓位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下跌起到了助跌的作用。但在大小非解禁的新形势下,基金已不能像上一轮熊市那样依靠抱团取暖稳定市场和业绩,互相锁仓在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小非面前像纸一样不堪一击。
再说保险。据我了解,各家保险公司上半年的确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权益类投资比例,该比例的下降同样存在股市下跌导致市值自然缩水、封闭式基金分红等客观原因。话说回来,保险资金的入市规模和整个市场相比仍十分有限,如果说单靠保险就能把股市从6000点砸到2300点,那还真有点抬举保险资金了。
市场之所以对基金和保险的减仓行为大加指责,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对两者存在着“股市稳定器”的认识误区。的确,在国外成熟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严格说是养老金这类长期投资者与散户相比更专业也更有理性,从一定程度上抵御贪婪与恐惧的能力更强些,让我们有一种“股市稳定器”的感觉。
但在国内股市这种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上,很难说我们的股市是弱有效市场,市场参与主体都不成熟,又怎么可能要求基金和保险在这种环境下独善其身呢?毕竟两者都不是慈善机构,都存在盈利压力,用道德和行政手段都不能、也不该让它们承担起超出其应尽范围的责任。
实际上,讨论谁是股市“范跑跑”本身就是件荒谬、或者说转移视线的行为。理性投资者都不会在股市下跌已成趋势的情况下不做减持股票的行为,除非其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更何况6000点、甚至4000点以上的股市本身就存在估值过高的压力,市净率居高不下也预示着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不可持续。在此情况下,股市本身存在回调的内在动力,当这种动力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宏观经济双重恶化的催化下,快速下跌在中国这种新兴市场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对股市下跌的内在原因视而不见,却将罪责推到基金、保险这些市场投资者头上,虽不能说是混淆是非,但至少是本末倒置。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投资者。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我们的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真正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只有完善市场秩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才是唯一的途径。“无利不起早”,总得给人家一个奔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