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理论到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9日 23:07  中国经营报

  简介

  邹至庄,英文名Gregory C. Chow

  知名美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1951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因提出著名的“邹氏检验”而闻名国际经济学界。为了向他表示敬意,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被命名为“邹至庄计量经济研究项目”,个人传记《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经济改革》由新加坡商八方文化出版,近期《现代经济学论文集-献给邹至庄教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

  1980年夏天,刚届知天命之年的邹至庄以讲学为由第一次拜访中国内地。邹时任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的成名作邹检测(CHOW TEST)已经发表二十年,此时离他去国离乡已过三十载,而内地的改革开放进行不到两年。

  那一年北京天气颇热,开课选在颐和园,下面黑压压坐了一百多名各地学员,最老的超过六十岁,年轻者也超过三十岁。此行邹至庄日程颇满,他马不停蹄拜会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当时的社科院副院长马洪、于光远、刘国光等人。他刚回到美国,就从新闻上得知刚与他会过面的姚依林在人代会上宣布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竞争,“要把经济搞活”。

  中国内地之行让邹至庄百感交集,虽享有贵宾礼遇,但国家的落后残破与亲人的苦难流离让他心底很不是滋味;门禁森严的宾馆到官僚刻板的海关也让他感到紧张,他甚至与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有同一般感触:“离开后才觉得自由了。”更为重要的是,他观察到新中国医疗水平与教育水平的进步,深感封闭多年的国人对海外新知的巨大热情,他断定内地的一片倾废中“充满希望”。

  无意间开启的回乡之路,让邹至庄有机会走近内地经济改革的人类试验场。1984年,邹至庄会晤当时分管经济的最高领导人,两人就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与经济改革相谈甚欢,邹至庄评价其人“脑筋很灵活,答问之间反应很快,表现为A”。从此,他回访内地频繁,应约成为中国国家体改委的顾问,对双轨制改革、控制通货膨胀、外汇改革等重要议题着力良多。体改委可谓上世纪80年代中国风头最健部门之一,主任由总理兼任,日常工作由副主任安志文负责,邹至庄也觉得在内地“可以帮助中国搞好,所以很愿意回去做事。”他回忆当时体改委讨论颇为自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限制,有官员甚至对他表示,中国愿意借鉴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切有用的经济工具。

  虽然一直从事理论研究,但是邹至庄对于实践颇具热情,他早早就意识到学术顶级前沿往往并不足以直接影响经济政策,经济学最基本概念是追求最优化(optimization),最重要的是“活用”,利用不同的目标函数追求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化。因而,他认为经济学家在提供政策建议之时往往应该考虑官员的需求,同时必须能够以平实语言就专业问题与官员沟通,以互相学习的开放心态共同寻找最优政策。他对于政策建议的敏锐感觉也与个人履历息息相关,邹至庄上世纪60年代曾进入IBM公司数年,以研究者身份为管理层提供咨询;从60年代末,又与刘大中、蒋硕杰等人出任台湾地区经济顾问,与当时台湾主管经济的“五人决策小组”互动交流,解决各种经济问题。

  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作为经济改革智囊,邹至庄也不遗余力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撰写《中国经济》,邹至庄不愿意再用“西方经济学”这个术语,他认为马克思也是西方人,所以首创“现代经济学”,沿袭至今。书成之后,邹至庄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福特基金会合作,一边吸引国外经济学者前来内地讲学授课,一边选拔内地经济学人才到美国各大经济学院学习,参与者都必须通过邹至庄亲自出考的专业考试,世人戏称为另一个邹检测。因为中方原因,“邹至庄留学计划”只举办了三期,但是影响深远,堪称经济学界的“幼童留美计划”:一方面这些学生几乎人人都成就斐然,杨小凯、李稻葵、周林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受益于此,方星海、许小年、胡祖六、李山等财经名人亦系出此间;另一方面,示范作用使得经济学从此成为显学,“只要给予机会,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经济学”。

  上世纪90年代起,邹至庄重拾动态经济学研究,但是他并未放弃对中国的关注,每次回国他都带来不同的项目。出生广东的邹至庄从小接受中西教育,对人对事观点颇为自由,与人交流讲求平等而不顾及对方身份高低;即使受惠于他的后辈,无论是改换门庭还是政治观念,他从不横加干涉他们的选择,也不指望知恩图报。邹至庄为人谦和,但是个性颇为耿直,对于不能回答的问题他笑言“我不是神仙”,回忆录也据实褒贬,邹太太评价他:“做事很有效率,但有时候脾气很硬。”“我有很多朋友,办事也好办很多,我现在还不利用这个东西来替国家做一点事情么?”年近八旬的邹老看起来精神矍铄,气场淡定。比起过去,他如今更关注从体制外来进行社会改革,回首自己的一生,他自认:“我觉得自己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中国。”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