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大小非减持拦路虎。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针对近期有媒体关于“大小非”因担心流通受限而借大宗交易平台仓惶出逃的报道,中国证监会有关方面负责人昨日表示,这一报道并不属实,该报道在计算口径方面存在明显错误,是对市场的误导。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从6月份开始逐月公布的解禁限售股减持数据是关于“大小非”减持情况的权威发布,下一步证监会还将会在7月份数据已经有所细化的基础上,根据各界关于数据口径、内容等方面的新需求,考虑进一步完善解禁限售股减持数据的披露内容。
这位负责人还对市场建议取消征收上市公司分红红利税的问题作出回复。他表示,自2004年2月“国九条”发布以来,证监会就一直就此问题与国税总局予以沟通,但一个税种的设立和取消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广泛达成共识后才能施行。目前该问题仍在与有关各方的沟通研讨中。
据某媒体报道,证监会拟对“大小非”减持问题引入的券商中介和二次发售机制是大利空,导致了“大小非”仓惶出逃。报道还举出数据称,在8月20日到8月22日三个交易日中,两市共发生大宗交易23笔,交易金额达到11.72亿元。
证监会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中国证监会对此非常重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核实。事实上,自8月15日中国证监会就市场热点问题予以解答时第一次表示将对大宗交易问题采取二次发售方式后,6个交易日中沪深两市股改公司“大小非”减持只有0.768亿股;根据当时的股价计算,减持金额为5.226亿元。这个数字既包括了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完成的减持,也包括在二级市场竞价交易系统完成的减持部分。
至于上述报道所指向的8月20日、21日、22日三个交易日,该负责人提供的具体数据显示,这三日实际减持金额分别是2.04亿元、0.45亿元和0.9亿元,加起来减持金额为3.39亿元,这与该媒体报道的数据有着比较大的出入。这是因为该媒体报道的23笔合计11.72亿元的减持,除了股改公司的“大小非”减持外,还包括新老划断后IPO公司形成的限售股份的转让,以及原本就在大宗交易系统交易的股份转让情况。
“大宗交易是一个跑道,上面可能跑各种各样的车”,这位负责人形容说,而“大小非”只是其中一个类型的车,并且还分好几种不同的情况,媒体不能把大宗交易系统的股份转让都记到“大小非”的头上。他要求媒体在报道相关数据和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对相关问题的范围和口径界定清楚,以免形成对市场的误导。而尽管7月比6月的减持数有所增加,但月度之间的变化原因比较复杂,不能仅用6、7月两个月内的数据变化就简单地做出减持加速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