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不公的危害及教育改革刍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 00:04  中国经济时报

  ■一家之言■潘小云

   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割裂、户籍制度落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教育腐败蔓延等。

   最后一批三本录取很快就要结束了,有些学生注定难以撞线,而这背后就有教育不公的影子。

   每年高考伊始,就会掀起一场教育改革大讨论,各界人士包括广大学生的家生或陈情、或建言、或痛批,有的甚至拿起法律武器相抗争,但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结束,又往往迅速归于沉寂,然后又开始了新的轮回。这种“常态”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教育不公已经成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和巨大隐患。

  教育不公绝非个案

   哪些情况体现了教育不公,遭遇教育不公的人数或涉及群体有多少?从来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和科学的统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不公虽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但也绝非个案,涉及人数不在少数。

   2008年1月4日,北京一位高三女生疑因无北京户口不能参加高考而服毒自杀。最后这位女生被抢救过来,有关部门也允许其在北京高考,但以死抗争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今年4月中旬,“深圳市金融界高层子女参加中考可加10分”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民调显示,持反对意见的民众高达94%以上。4月25日,教育部明确表态,责成深圳市对此进行调查和纠正,但今年的中考和高考,加分现象仍很普遍。

   5月14日,12名在西安灞桥区买房落户的考生集体将灞桥区招生办、灞桥区教育局、西安市教育考试中心诉到法院,要求撤销灞桥区招生办取消考生报考资格的通知。5月26日,灞桥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定考生败诉。

   类似“西安高考移民案”的案件在北京、深圳等地也出现过,有的考生甚至出现了在原籍和就读城市两地都不能参加高考的现象。

   诉诸法律的毕竟是少数,个案的背后,掩盖的是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所要面对的尴尬与无奈。

  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目前,中国留守儿童多达5800万人,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那些跟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学生,也面临很多难题:各地教材不统一、教育模式不一、高考试题及分数不一,在就读城市没高考资格,回原籍又无法适应或很难考上,这样的学生数以百万计并逐年增加。

   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期积累后可能演变为大面积的社会问题。

   除涉及人数较多外,教育不公涉及面广还表现在体现不公的形式多样,产生不公的原因复杂。

   除上述考试加分、资格认定、高考移民外,教育不公还体现在下列诸多方面:城乡教育二元割裂;贫富子弟教育失衡;高考录取比例分配不均;教育腐败催生不公;民办教育仍受歧视;职业教育严重偏轨;高校专业设置失衡;户籍与教育直接挂钩;等等。

   教育不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割裂、户籍制度落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教育腐败蔓延等。

   每年“两会”期间,教育问题都会成为热点,而教育公平问题又首当其冲,不仅牵扯到千万个家庭,更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决不能小觑或因畏难而不予触动。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但教育问题却为何更为复杂和突出,值得反思。

  几大根源互为因果

   造成教育不公的几大根源互为因果且盘根错节,但并非不能逐步理顺,所谓“太复杂”、“要系统化全盘考虑”的观点是有意拖延改革的伪命题。

   城乡二元割裂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一种人为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自发地打破了这种樊篱,但中国农村仍然地广人多,城乡差距仍在扩大。

   2008年,中国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但广大农村的教师资源、软硬件设施及教学模式仍然落后,高中教育入学率仍有待大幅提高(“十五”期间高中毛入学率仅有52.7%),生源较多的省份再遭遇高考不公的话(如落后地区高校录取比例偏少),人均受教育程度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落后地区人才失血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户籍制度与教育及社会福利挂钩早已饱受诟病,并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现实障碍。

   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持续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缺一不可,其核心就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但现行户籍制度仍是捆绑人口自由流动的绳索,造成中国人口流动特有的“候鸟”现象。

   以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资源紧张为由反对户籍改革,是“伪市场经济”观点;不便管理、不利安定的说法则是“阶级斗争意识”的残留;等城乡经济平衡了自然过渡的提法,更是既得利益者的假说。现行户籍制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不公。

  投入不足是中国教育的硬伤

   目前,中国的教育投入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据相关统计,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一般在6%左右,有的高达8%,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中国财政用于教育占GDP的比重2004年为2.8%,2005年为3.12%,2006年又降到2.86%,2007年仅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包括城乡分配不均、区域分配不均、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分配不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配不均、相同区域不同学校分配不均等,而这一问题又与教育投入及户籍制度等问题相互关联。

   贫富差距问题则是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时的一大热点。大学生卖血,父母跳楼,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有钱人子女则可能为去哪国留学而发愁。贫富差距影响更大的是大学前的教育,免学费也上不起学的学生仍不在少数。

   教育腐败则呈逐年上涨趋势,类似《湖南五所高校招生处长涉嫌倒卖高考指标落马》这样的新闻,网上一搜一大堆,高考买分在民间早已不是秘密。

  几点改革刍议

   第一,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预算,落实《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用法律形式保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明确增长率及所占GDP比重,对财政部和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制,将教育投入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范畴。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第48条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直到2007年,这一目标也未必达到,关键是没有真正的考核与问责。

   第二,用法规的形式保障教育投入向落后地区、向农村教育及人口大省倾斜。

   多管齐下降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程度;严格就近入学制度,严格控制择校行为;实施区域内名师、名校与普通学校轮岗制度;推进城市教师到乡村或落后地区短期任教试点工作(相关激励制度要跟上);积极鼓励推广志愿者教育服务。

   第三,实行“阳光教育工程”,用公示制度及听证制度保障教育公平。

   各高校在各省区的录取数额、占其录取总数的比重、占各省区的人口总数比重等指标,要在其本校网站单独披露及在教育部网站集体公示。有资格的高校的自主录取比重、各高校的免试录取政策、加分政策、录取结果,也都应网上公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点工作并不难且易操作,监督面广。

   对民众反响较大的问题或高校,教育部可实行听证制度,收集的意见及改进结果也要公示。

   第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破除部门利益之争,切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剥夺“城市教育福利”,杜绝收取“进城费”、变相“赞助费”及“搭读费”现象。

   采取以学籍为主、户籍或居住证为辅的政策,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及高考资格问题。对已在城里买房、工作多年或符合引进条件的人员,哪怕不能解决户口,也可先解决其子女的学籍问题(很多本就随父母在城里就读)。

   关键要剥离户籍与教育、购房、社保、救济等方面的利益关联,最终向一人一卡(记录多种信息的磁卡身份证)、一人一号,覆盖信用记录、社会福利、缴纳税费等完整个人信息的卡号体系户籍管理制度过渡。卡随人走,自由迁徙。

   第五,除少数民族地区及特殊情况外(如今年汶川地震),应逐步向全国统一高考试卷、统一高考分数过渡。

   尽管目前争议很多,解决起来有很多难题,但真正统一高考才能体现更大范围的公平。有观点提出城乡师资不一样、城里教育更先进,统一高考乡下的孩子可能更吃亏,但现在的不公恰恰更多地落在了乡村孩子的身上。

   俄罗斯由自主推荐、考试与推荐相结合,到高校自主命题目,再到2008年的统一高考,也是长期摸索之后的选择。

   在人太多、高校资源不足的国情下,推荐、加分、免试、各地自主高考、高校自主招生及本着素质教育初衷进行的综合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统考相结合)等,只会加大不公平。

   只有统一高考,才可能彻底剥离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垄断城市”的“城市教育福利”。

   第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对贫困儿童除免学杂费外,可适当补贴生活费用及加强心理关怀。

   第七,推进高校改革,科学设置高校专业,改变“唯就业论”的不良趋势,加强创新型及综合型人才培育。

   第八,大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很多有高学历的学生找不着工作或找着工作干不好活,而企业大量需求的专业技术工人又奇缺的现状亟待改变。

   第九,坚决打击教育腐败,杜绝买卖分数或对高校指标的金钱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从现在开始统一教材,统一高考也要等到十几年以后,高考各自为政还要持续多长时间?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