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赵春丽报道
第一次吃上海小笼包的人往往会因不得其法而弄得狼狈不堪,前不久去上海旅游的王成先生回忆自己第一次吃小笼包时的情形,竟忍不住笑了起来,“吃的满身都是,周围人都在看我”。原来王先生把两个小笼包一块塞进嘴里,刚一咬破外皮,小笼包的汤汁便流了出来,烫得自己边叫边跳,汤汁更是洒得到处都是。
其实上海小笼包是很讲究吃法的,一般的吃法是先咬开一个口子,吸干小笼包的清汤,再加些醋和姜丝一并放入口中,然后慢慢品味。
一粒小笼包之所以能称得上正宗,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皮要薄且坚固,即蒸时用筷子夹都不穿洞;皮的底层不能薄、面不能厚,褶纹亦甚为讲究,一般以18个褶纹或以上为佳;要有足够的汤汁;蒸不能超过5分钟。
“别小看这一口即吃完的小笼包,其背后的准备功夫可不简单”,吉隆坡上海苏浙苑点心师傅郭锦洪说。据郭师傅介绍,制作小笼包的过程非常复杂,单单选肉就是一门学问。例如猪肉馅儿的,使用的都是新鲜猪后腿,虽然其他部分的猪肉也能使用,但效果会有些不一样;此外,要把切好的馅料用上汤、姜、葱腌一下,才会有较好的口感,以上汤腌制的用意在于它能让蒸好的小笼包注满汤汁,吃时嘴里充满着上汤的美味。
小笼包制作的过程,要经过五个步骤,搓粉、出子(把搓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状,均分成小笼包所需的分量)、开皮、包馅、蒸包,每一步都要按照严格的要求去做。
上海小笼包已有百年历史,它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也可以叫作“上海汤包”。
过去上海人都要到南翔才能吃到小笼包,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猗园馒头店,挂名“南翔小笼”,时间一长,也就成为老上海风味小吃之一了,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闻名中外。从当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镇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南翔小笼”的变化令人瞩目,然而,它的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朴却始终不变,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