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运为什么让公司越来越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CFP图[ 1928年,美国运动员佩戴着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帽子,穿着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运动服,进入荷兰阿姆斯特丹体育场,观众们并不知道,他们帽子上和运动服上的标志,代表着怎样的含义

  不过后来,人们喝上了可口可乐从大西洋彼岸运来的饮料,开始对这一品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赞助之一,但也是世界上最有魔力的赞助之一。在奥林匹克的大舞台上,一些公司蜂拥而上,竞逐“烧钱运动”;而另一些公司,则冷静地将自己的品牌与奥运品牌进行了完美结合,获得了令人欣喜的回报。

  成功的公司,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他们希望建立或者改变自己的形象,希望实现转型,希望提升销售业绩,希望在内部推广一致的价值观,甚至全球化等。奥运赞助,无疑在这些方面帮助他们实现了目标。

  内部调和剂

  当赞助商的形象铺天盖地地出现时,记住它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员工以及潜在员工。

  3M在这方面是个典范。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个奥运赞助TOP计划开始的时候,3M就敏锐地发现,通过奥运赞助,能够解决自己内部的沟通和传播上的挑战。

  3M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沟通与传播上的挑战?作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公司,3M的产品包括隔热材料、反射材料、办公文具等……没错,人们最经常提及的,当然是报事贴,但它仅仅是5万多种产品中的一个而已。

  这5万多种产品,又是由50个部门研发、生产出来的,可以想见,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是迥然不同的。与此同时,公司在不断地发展着,业务也不断进行着变革。

  面对着接近6万名员工的庞大公司,副总裁Charles Eldridge知道,3M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它是以一个强大的跨国公司的形象出现的,而不是仅仅生产报事贴的公司。

  事实证明,奥林匹克提供的大平台,果然使得服务于不同部门和不同产品类别的员工团结起来。同时,公司开始整合其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营销计划,这也对跨部门之间的沟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UPS,UPS第一次赞助奥运后,其员工深感自豪,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到了悉尼奥运会时,UPS开始调整自己的营销预算,将其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员工的内部交流。

  人们在统一的奥运赞助的目标之下,不停地谈论着关于奥运的一切,这拉近了员工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

  由于在全世界有着庞大的员工群体,UPS也发现,自己的员工中,有潜在的奥运参赛选手。

  这更是天赐的机会,与其奥运赞助计划紧密结合的“UPS运动训练资助计划”随之诞生。UPS不但为自己公司中的参赛选手提供弹性的工作安排,同时还有为了训练而安排的假期,以及体育用具。

  这些环环相扣的措施,使公司内部空前一致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从而使得奥运赞助的价值能够在公司内部获得实现。

  赞助奥运后,公司的品牌、价值观借由奥运精神传达出来,也能够对潜在员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IBM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为奥运开发技术系统后,它一贯的有些刻板的技术领先者的形象被颠覆,潜在员工认为,IBM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热爱创新与变革的公司。

  品牌增色剂

  上述IBM的案例,一方面说明其对潜在员工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奥运赞助对其品牌形象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为奥运忠实的赞助商,从1928 年起,可口可乐几乎从没有缺席过奥运。在奥运的平台上,持续地使用奥运营销的手段来推销它的产品,其做法越来越成熟。

  可口可乐希望的是,人们不只是把瓶子里装的东西看成是饮料,更重要的,其能够让人精神焕发。简而言之,可口可乐与奥运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可口可乐传达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奥运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梦想,相互吻合。

  这让可口可乐有可能采取一整套推广和营销模式。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也没有直接指向销售,可口可乐的目标在于,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对品牌产生忠诚度。

  可口可乐无疑是成功的。其品牌的认知度和认知的持久度,都成功地得以创建和保持。在可口可乐80年的赞助历史上,可口可乐始终倾注人力、财力、物力,围绕奥运——品牌——消费者做足文章,回报是丰厚的,其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品牌的美誉。

  像可口可乐一样,围绕奥运,结合奥运,将自己的品牌与奥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获得成功的还有UPS。

  除了使员工对公司品牌产生认可以外,UPS还努力使人们把它看作是奥运会精神的传播者,其深度地挖掘了自己与奥运的联系,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先行者们的成绩让后来者看到了希望。借助奥运TOP赞助商计划,GE公司也希望能够推出一个全球性的品牌推广计划。

  这个计划能够让人们对GE的品牌形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像3M被人认为仅仅是报事贴的生产商一样,在很多人的心目中,GE就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那个公司。GE希望通过赞助奥运,打破这一固有的印象,正确地向人们传达其品牌的内涵。

  销售助推器

  毋庸置疑的是,赞助奥运,赞助商们想获得的可不仅仅是名声,更重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收入。事实上,从奥运赞助出发,构建自己的销售系统,使赞助商们在销售业绩上节节攀升。1981年,老牌赞助商柯达与国际奥委会达成了共识,准备赞助即将到来的一届奥运会。

  不过,精明的柯达的财务人员发现,越晚签订总价为400万美元的合约,越能为公司节约下大笔的利息。

  一年过去了,柯达还没有实质性动作。此刻,奥委会找到了日本电通,希望通过电通,说服富士加入到奥运赞助商行列中。

  这是富士在美国市场阻击柯达的绝好机会。经过各方的一系列努力,富士抓住了机会。启动赞助计划后,富士在老对手柯达的对抗之下,仍然在1~2年的时间内提高了自己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原来的3%升高到9%。

  富士不是在销售上的唯一赢家,大多数的奥运赞助商,由于其在赞助后采取了系统、完整而周密的配套措施,他们也同样获得了销售上的大幅提升。

  美国运通卡是VISA卡的劲敌。不过VISA将自己的广告、公关、内部沟通以及产品开发等流程完美地进行了融合,1987年,VISA在汉城奥运会之前的这一年,在亚洲地区发动起市场进攻。仅仅用了三年时间,VISA的市场排名从第三名上升到了第一名。

  1992年后,VISA启动了市场调查,结果显示,VISA卡的市场份额上升了13%,由此前的40%变为53%。

  立竿见影的营销收益也并不少见。博士伦发现,如果他们制定了以奥运为中心的促销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总是会有收获。资料显示,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在奥运会举办的第三个季度斩获颇丰,盈利同比增长21%,其竞争对手的同期利润却下降了一半以上。

  韩国三星公司是最常被人们提及的案例,因为它借由奥运创造了“奇迹”,在成为奥运赞助商后,仅用一年时间,其通讯产品的销售额就由39亿美元上升到52亿美元。次年,悉尼奥运会举办,三星又用了一年时间,将其通讯产品的销售额再增加了44%。

  全球化舞台

  1928年,美国运动员佩戴着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帽子,穿着印有可口可乐标志的运动服,进入荷兰阿姆斯特丹体育场,观众们并不知道,他们帽子上和运动服上的标志,代表着怎样的含义。

  不过后来,人们喝上了可口可乐从大西洋彼岸运来的饮料,开始对这一品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虽然阿姆斯特丹的这一届夏季运动会规模不大,但可口可乐却在这个舞台上,第一次展示了一个来自美国的饮料品牌。

  随着奥运会的日益全球化,公司也有了一个向全球展示、营销其产品的重要舞台。

  1960年,第18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举行。

  早在运动会举办前,日本精工就开始了行动,它准备成为奥运会计时设备提供商。此前,欧米茄作为奥运计时设备的主要提供商,一直为奥运提供机械计时设备。市面上所有的石英计时设备,都是异常笨重的庞然大物。

  精工决定研发石英计时器。精巧的石英计时器在奥运开始前半年诞生了。其重量只有3公斤,耗电量小,且计时较机械计时器准确。

  在奥运这个国际化的大舞台上,日本精工企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迈开了它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东京奥运会结束后4年,精工发布了世界第一块模拟石英表,改写了手表业只有机械表的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精工表打入欧美市场,1981年,销量跃居世界第一,精工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

  为现代奥运商业模式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达斯勒,也曾经利用奥运的平台,向全世界营销他的产品——阿迪达斯牌的运动鞋。

  1956年,20岁的达斯勒受母亲的委托,到墨尔本向各国运动员分发鞋子,4年后,在罗马运动会上,有75%的田径选手穿上了阿迪达斯的鞋子。

  达斯勒深知,奥委会所拥有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和最值得被追捧的财富,对于大公司而言,为其提供一个一站式的进入全球奥运舞台的便利条件是必需的。

  奥运TOP计划成型后,计划严格地保障了赞助商的权利,赞助商们普遍感觉到,全球化离他们更近了。

  富士公司就认为,对奥运的赞助,是用便宜的代价获得了全球的宣传。

  “赢家”三星则从奥运获得了更多。1988年汉城奥运会,三星作为韩国国内主体育赛事的赞助商,有了在全世界亮相的机会。不过三星随后并没有与奥运再度结缘。9年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之下,三星负债累累。1997年,三星豪赌奥运成为TOP赞助商。

  这是一个在大多数人看来过于大胆的决定。不过三星的昔日掌门人李健熙决意要做。事实证明了他的决定的正确性,三星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顶级品牌的代名词。

  三星的品牌,被全球的消费者认为是“年轻”、“流行”、“数字先锋”,而其也迅速拉近了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并将曾经的对手甩在后面。

  从销售数据、市场份额来看,三星的确已经实现了其成为世界级公司的梦想。

  公司为什么会成功?

  1985年,奥运TOP计划开始成型。这意味着奥运将有机会实现其在财务上的价值,也意味着公司有机会参与到奥运当中,在奥运营销上有所作为。

  这就使得上述谈及的公司,在内部变革、外部营销、品牌建立甚至全球化等方面,有了施展的舞台。

  为数众多的公司借由奥运,越来越成功,但它们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首先,大多数公司深刻理解奥运的品牌所具有的价值,它们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品牌与奥运品牌的结合点。

  其次,这些公司已经做好了准备,它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市场份额,能够保证营销的效果落地。

  第三,在通往目标的路径上,这些公司都能够围绕目标,展开积极的配套行动。对于公司而言,获得赞助资格要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而它们的宣传费用,还要超过这个数字2~3倍。钱还不是唯一的障碍,其商业计划是不是能够与奥运营销无缝链接到一起,这也是公司必须随时关注的问题。

  第四,公司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有关奥运营销的活动,并能够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

  最为重要的是每一次赞助后的评估。普遍的看法认为,公司业绩的提升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显然有失偏颇,由于品牌价值的提升所带来的价值提升,绝不仅仅是能在短期内见效的。

  从冷淡对待TOP计划,到狂热追求TOP计划,全球的企业走过了漫长的23年,不过随着TOP计划的越来越完善,以及企业对自我认知的越来越清晰,赞助商们正回归理性。

  比如IBM就决定2000年后停止赞助奥运,而中国公司联想也宣布本期赞助结束后,不再进入TOP计划赞助商名单。

  当企业真正懂得了奥运五环的“魔力”是什么、理解了自己想推销什么之后,作出赞助与否的决定。不能不说,这也是其为什么越来越成功的原因之一。


王立伟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