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像索尔仁尼琴一样去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6日 00:20  中国经济时报

  ■乐毅

   8月3日晚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因中风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巨匠已逝,举世皆悼。

   说到索尔仁尼琴,大家都赞美他曾经持笔为矛,勇敢地对抗专制与暴政,写作了《古拉格群岛》《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病房》等一系列杰作,披露了前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并于1967年5月苏联作家第四次代表大会前夕,勇敢地给大会发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因此种种,他被公认为“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进而影响了俄罗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但我最钦佩索尔仁尼琴的地方尚不在此。他1974年被苏联驱逐,前期,尚处于冷战时代的西方给了他极高礼遇,觉得他很有利用价值。但是,他很快又开始猛烈地抨击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各种资助与邀请就都不见了。他在西方中后期的生活并不好过,经济上相当拮据。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次勇敢可能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像索尔仁尼琴这样,先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而坐牢、流放,又在赫鲁晓夫时代红极一时,再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被迫害,进而在西方先被热捧再被冷落,一生愈挫愈勇,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地坚持独立思考,就真是非人类了!

   我无意在此深入探讨索尔仁尼琴的思考是否都正确,那属于另外一个题目。我钦佩的是其作为知识分子的格调。事实上,索尔仁尼琴结束流亡回俄罗斯以后,也并不受欢迎,其第一本新书居然只印了5000本。也不奇怪,一个左派右派都得罪的人,放在哪里都讨人嫌。

   有人曾问,中国能不能出一个索尔仁尼琴?对此我是不乐观。俄罗斯作家天生带有悲观情绪,从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肖洛霍夫到索尔仁尼琴,在那片苍茫雪原上和静静白桦林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哀伤,表明了那是一个有悲剧感的民族。而中国是个喜剧感太强的民族,大多数的小说、戏剧、故事都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哪怕是伟大的悲剧《窦娥冤》,最后也要来一个沉冤得雪,父报女仇的结尾。“纵做鬼,也幸福”虽然是一个作家的无良,但其间也有着民族的文化脉络。

   一个喜剧感太强的民族,知识分子往往太过冷静而现实。当皇帝强时,大家就一起山呼万岁;当革新派得势时,人人就都“咸于维新”。虽然这样并非全无好处,可以产生更多艳俗的满足感,也许更有利于知识分子的尘世福祉。但这样的民族却很难出索尔仁尼琴一样的“社会良心”,因为坚持独立思考最需要的并不是思辨能力,而是一颗勇敢的心。而真正的勇敢,往往出于对悲剧命运的早已认定。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