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缅管道大棋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 04: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何清

   经过长达近4年的纷纷扰扰,中缅石油管道项目看来即将在下半年上马。

   6月26日,中石油宣布与缅甸联邦政府、大宇联合体签署《缅甸海上A1、A3区块天然气销售和运输谅解备忘录》等合同。这标志着中缅跨境输气管道项目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根据3方敲定的合作协议,缅甸将通过一条输气管道向中国出售天然气。这一管道将从缅甸进入昆明,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问题。

   据知情者透露,目前已确定的规划是从缅甸实兑港修建一条输气管线,经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最终与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联网。这条管线年输气量100亿立方米,气源主要来自缅甸,预计2010年竣工。由于石油管线涉及多个东南亚国家,需平衡的利益关系众多,因此输油管线尚在论证阶段,而输气管线将先行。

   这条输气管道的落实之所以引起关注,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业界一直讨论能否在中缅之间建一条跨国油气管道,从而改变我国海上运输进口原油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的局面。

   “人们(对马六甲海峡能源运输)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假设某国封锁中国油运咽喉马六甲,那意味着其与中国的关系已高度紧张。它能封锁马六甲,为什么不能在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上拦截油船呢?”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反问道:“我认为应多渠道、多方式、多来源的建立我国石油供应体系,单纯期望解决马六甲问题就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是不切实际的。”

   国际通行做法: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时,就需要考虑如何确保石油供给安全。200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后,国内学术界、石油行业内部等相关政府机构已就如何建立自己的能源安全体系进行了多次论证和调研。

   2000年前后,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规划研究室主任罗萍参与了第一次的保障石油战略安全的论证,韩晓平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

   1.绕过马六甲

   “当时从建立多通道角度考虑,我们提出从缅甸实兑港修建一条管道到国内。”罗萍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降低通往我国的油轮遭遇海盗袭击的可能性。2004年以前马六甲海峡附近海域油轮受到海盗袭击的事件很多,因为油轮通过海峡时必须降低航速,这给了海盗可乘之机。当时我们并没有考虑战争状态下的能源供给安全问题。”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罗萍等的方案始终停留在学者讨论阶段,而且自2004年以后参与讨论的主要是云南学者。

   根据公开资料,缅甸实兑港位于孟加拉湾东岸,距云南昆明1100公里左右,是十分优良的深水港,能够建造20万吨级油轮的码头。从此处修建输油管道,中东原油即可绕过马六甲海峡直接输往国内。

   “即使这条管道年输油能力仅2000万—3000万吨,也可满足西南市场的需求,从而不至于因成品油供应紧张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云南省社科院有专家说。

   目前滇黔桂三省区每年成品油消费量在1200万—1600万吨,全部依靠中石化旗下的西南成品油管道和中石油旗下的兰成渝成品油管道从华南和西北调入。这不但增加了运输成本、耗费了大量储运设施,更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

   据了解,由于滇黔桂三省区石油蕴藏量低、又没有海运便利,因此当地始终没有大型炼油设施。输油管道一旦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2007年12月中石油与云南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中石油已承诺将在当地建设一座千万吨级炼油厂。马六甲问题重新成为公众的焦点。

   “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大,一半以上的进口石油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才能抵达我国,因此保障这条石油通道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有中央政府相关官员指出:“更何况目前西南地区没有大型炼油厂,成品油消费多是依靠从东部省份输入。因此输油管线和炼油厂建成,会更好满足该地区成品油需求。”

   相关机构提供数据显示,以往中石油是将苏丹原油经马六甲海峡运往北方各炼油厂,再将炼好的成品油运到缺油的西南地区;一旦云南炼油厂投产,仅运输成本就会降低200元/吨以上。

   上述专家指出:“即使是为了摆脱、至少是减轻对那里的依赖,从孟加拉湾沿岸修建输油管道通向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超过1.6亿吨,对外依存度已超过了50%,其中来自中东、北非的石油又占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目前这些原油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国内,这使得马六甲成为中国石油进口通道的咽喉。

   2.输气管线先行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它与其南部的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共同成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

   它全长1185公里,西北口宽370公里、东南口最窄处宽37公里;通航水道一般宽13.5公里,最窄处只有2公里,可以同时对开4艘货船。海峡内一般水深25-113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大排水量船只特别是大型油轮经过这里时,船底距离海床仅十几米甚至几米。一旦发生沉船事故,至少会造成马六甲航运通道堵塞一周左右。

   事实上,2004年8月,云南大学能源专家吴磊等人就提出《关于修建从缅甸实兑到昆明输油管道的建议》,以“中缅油管”破解中国“马六甲困局”。

   但新建一条输油管道,将国外海上来油途经缅甸引入我国内地,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问题。而建设一条从缅甸到昆明的输气管线就相对容易,因此“中缅气管”先行落地。

   据上述知情者透露,中石油计划从缅甸实兑港修建一条输气管线,新的天然气输送流程可能沿用以前设计的原油管线输送走向,输送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经瑞丽市再输送至昆明。经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后,最终与西气东输二线管道联网。这条管线年输气量100亿立方米,气源主要来自缅甸,预计2010年竣工。

   云南省成品油流通行业协会说,这条输气管线,其前身正是中缅原油运输管道。

   “二战时期,日本将中国东南沿海所有港口全部封闭,正是依靠了中缅输油管道(当时称为史迪威管道)才确保了中国的石油供给,现在我们这里还有那条管道的遗迹。”云南保山宣传部副部长李东伟告诉记者。

   6月20日,中石油副总经理廖永远与缅甸联邦政府、大宇联合体(由韩国两家公司和印度两家公司组成)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共同签署了《缅甸海上A1、A3区块天然气销售和运输谅解备忘录》、《中缅韩印六家公司联合开展天然气陆上管道可研的合作协议》和《中缅韩印六家公司委托中石油规划总院开展天然气陆上管道可研的委托协议》。

   中石油方面还透露,缅、中、韩、印等几个方面还签署了中、缅、韩、印等6方公司开展陆上天然气管道联合可行性研究的协议,6方委托中石油规划总院负责执行陆上天然气管道可行性研究的相关事宜。

   来自缅甸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已确定的天然气储量为25400亿立方米,已确知的原油储量为32亿桶。近年缅甸每年生产原油4000多万桶和天然气80多亿立方米,出口天然气50多亿立方米。

   据记者了解,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操作层面上由中石油、云南省和缅甸有关石油公司在策划运作,而实际上,这是中缅两国政府之间的国家级项目。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基本就绪,但是,还需要国家发改委报经国务院同意后批准立项。目前,记者还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已经立项的任何消息。

   3.马六甲情结

   部分学者认为,开通中缅输油管道,可大大降低对我国石油运输通道的威胁。

   “进入战争状态的话,对方能封锁马六甲,为什么不能在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上拦截你的油船呢?”韩晓平则认为,“如果那样考虑问题,建管道也没有意义。况且马六甲并非只是中国的运油咽喉,也是日、韩等国的瓶颈。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不能只考虑单方面的因素。”

   然则,为何我们会有“马六甲情结”?

   2007年3月5日,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连云港”号和“三明”号经过15天5000多海里航程,驶抵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卡拉齐。其航行路线是,自宁波港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后抵达卡拉齐。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程的航线是中国商船、尤其是大型油轮远洋运输中最繁忙的一段。

   中石化咨询公司的一位高层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地区,其中中东和北非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占已探明储量的68%和待探明储量的30%,仅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比重就分别达到25.5%和10.8%。“这种情势使得我国不可能完全摆脱对中东、北非石油的依赖,因此保护中东——印度洋——马六甲——南海——中国航线十分有必要”。

   该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高涨,国内好像更多关注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带来的“伤害”。“其实这种看法有些片面。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应包含两个方面,即稳定的供应渠道和稳定的成本构成。油价只是成本构成,而供应渠道则包含对油源的控制和对运输渠道的控制。”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远赴中东、北非、南美及俄罗斯等油气富集地,参与当地油气开发,即是保护油源控制权的一种表现。而泰纳石油管线中国支线、中缅石油管线的建设,海军舰艇赴马六甲印度洋沿岸远航就是为了建立安全稳固的运输渠道。

   尤其是输油管线,一旦它的走向确定,即意味着该油源地的资源必将输往管线到达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因此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十分重视境外输油管道的建设,并在规划中形成了一个环绕中国的向心管道圈。”

   据了解,目前建设中,和拟建设的通往我国境内的石油管线包括:来自西北方向的中哈石油管线;从北方抵中国东北的泰纳石油管线中国支线;及从西南方向通向我国的中缅输油管线。

   仅已公布的输油能力计算,上述管线全部竣工后将能为我国提供5000万吨/年以上的进口石油,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3以上,再加上东南沿海密集的油运港口、码头、储运设施,我国未来将有能力全方位接收来自全球各个地区的原油。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是建立在多渠道、多方式、多来源的基础上,马六甲情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便马六甲海峡真出了问题,来自中东、北非的油轮还可以走其南部的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抵达中国。”上述中石化咨询公司的高层认为:“一旦中缅输油管道投入建设,其目的将主要是为了满足西南市场的需求,并不具备特别的意义。”

   4.民营油企的希望

   其实不止中石油、中石化关注马六甲,民营石油大亨——龚家龙也曾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马六甲情结”上。

   龚家龙曾经告诉和君咨询公司总裁李肃,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石油运输瓶颈,为了化解这一危局,他有意联络民营企业家赴与我国关系很好的巴基斯坦开辟石化园区、建千万吨级炼油厂,然后通过输油管线把成品油拉回国内,销售给嗷嗷待哺的民营石油企业。

   “因为中巴关系很好,穆沙拉夫当时允诺,在巴基斯坦印度洋沿岸的瓜达尔港辟出一个石化园区,供中国石油企业在那里发展石化产业。这让我们很兴奋。”李肃说:“对于巴方来说,这也是个双赢的结果。如果真能引来资金建设石化园区,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穆沙拉夫当然欢迎我们了。”

   然而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呢?

   “它是被中石油已经否决的项目,因为瓜达尔港虽比邻印度洋,但修建通往国内的输油管道具有很大的难度,要么就是地质条件不允许,要么时就需从多个国家过境,事实上起不到保障石油战略安全的作用。”上述中石化咨询公司高层说。

   而随着龚家龙2006年底被捕,民营石油企业进军瓜达尔港的期望最后也成为了泡影。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