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又一个流行语呼之欲出:你涨工资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 00:09  中国经济时报

  洪巧俊

  我想,这是国家统计局没有预料到的,发布“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是12964块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这样一个数字,不仅引来了公众的质疑,还使“你涨工资了吗?”这个流行语呼之欲出。这几日,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涨工资了吗?有意思的是我还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你涨工资了吗?”“涨了。”“涨了18%?”“再做几年俯卧撑吧!”

  “我们跑不过刘翔,起码要跑过CPI。”这是从去年就开始流行的流行语。以前,人们总是抱怨工资涨幅跑不过CPI,比不过GDP,这不跑过了吗?上半年的CPI是7.9%,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从这个数看,现在工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后两者,比CPI涨幅还高出了两倍多,但这样的统计似乎和公众的感受有些距离。这个“跑过”,让人觉得有应景之嫌。

  从这个18%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确超过了CPI,但我们细细思量,反复跟去年比较,反而困惑了,今年的7.9%是远远高于去年CPI的指数。可是我们工资相比去年没有多大的增幅,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与去年没有什么两样,就是那些工资有增幅的,实际工资上涨的幅度也是远远低于去年的。这可能就是问你“你涨工资了吗?”你反而有种怅然若失感觉的原因。不过你去问公务员涨工资了没有,回答是“去年涨了,今年还涨了点”;你要是问那些自收自支单位的员工,他们就会苦笑了地对你说:“工资档案上提了,但实际到手的却和去年一样。”因为他们端的是自己创收发工资的“碗”,岂能和吃财政“饭”的公务员相比?再去问一些企业的工人,工人们会说:“现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再加工资老板就得割肉。”

  有意思的是7月30日央视《新闻1+1》节目也加入到这个热闹之中,似乎要把这个刚刚呼之欲出的流行语“你加工资了吗?”,推向今年流行语排行榜的顶峰。节目中的那几个专家似乎在暗示着什么,比如常修泽专家说的:“平均数只能反映大体的趋势和水平,它掩盖了或者抹煞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他还说,这些年整个社会财富相当明显地增加或者增长,但是这个财富在居民、政府和企业这三者之间的分配有偏颇、有问题,就是居民、政府、企业这三者各自的绝对数都上升了,但是居民所占的份额是下降的趋势,大的分配上现在有问题,居民的比重是下降的趋势。常修泽专家的分析是非常透彻的,也让许多观众听起来有一种舒服感。现实也是如此,如果要真正增加居民的收入,就必须相对地缩小政府和企业所占的比重。问题是这个比重什么时候能缩小?

  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在2006年编写的一份统计年表显示,石油石化、煤炭、通信、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的3到4倍,如果加上工资之外的各种福利待遇,实际收入差距可达5倍乃至10倍。这种差距让人的心理会失去一种平衡,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出的一组数据却让我们更有一种失衡的心理,他说,在2005年的时候,43%的城镇人口拿到了83.4%的居民工资收入,而整个农村57%的人口才获得了16.6%的居民收入。因此在这样一个平均数里,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问题。有一个大企业的老总拿到的年薪是六千万,他一人可以敌过多少农民一年的纯收入?说到农村,还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农民是靠农产品获得收入的,每百斤粮食涨价几块钱,但每百斤化肥就涨价几十元。农民跑不过刘翔,更跑不过CPI。

  我们以什么来衡量平均工资?有人又推出了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要去看那个最短的板子。可我们的统计数据能做到吗?我们最容易被掩盖的问题,往往就是最短板子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你涨工资了吗?”的流行语在底层才有那么多的群众基础。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