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把握宏观调控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 01:37  金融时报

  记者 杨建莹

  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10.1%,明显低于一季度10.6%的增幅,并且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回落。与此同时,6月份CPI增幅虽然比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至7.1%,但整个上半年仍大幅上扬了7.9%,远高于年初设定的4.8%目标。显然,中国经济要想保持平衡很难。

  当前,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合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难题。

  今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强调,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而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何把握好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便成为金融调控的一门艺术。

  上半年,人民银行按照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要求,努力把握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采取了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合理运用价格工具,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合理把握贷款的进度、节奏和结构,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等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抑制,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经表示,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1000万人的就业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长江学者、经济学家黄少安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比较突出,例如价格上涨压力至少没有明显缓解,农民没有获得农产品涨价带来的好处,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仍很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领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在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金融调控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有保有压,对“三农”、灾后重建以及特别困难行业,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再者,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

  温家宝总理提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要处理好六大关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当前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不仅要促进今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明后年以至更长时间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既要保证总量平衡,又要加快结构调整;内需和外需的关系,重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展和改革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

  有专家指出,在保经济和稳物价之间寻找平衡是很难的。一旦把握不好,就会造成既没抑制住通胀,经济又急速下滑的局面。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部表现为投资率过高,外部表现为顺差过大。或者说表现为"三过":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作为原因还是结果,顺差过大引发流动性进一步膨胀,推动投资率持续上升;流动性过剩逼迫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利用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是市场经济国家维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少安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短期内可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自动降温;长期看,出口增速下滑可以倒逼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贸易增长方式。相关部门继续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国内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便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寻求政策调控的平衡点很重要。

  当然,所谓平衡点,就是"度",包括时机、节奏、力度、结构。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