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物流业热钱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5日 21:06  财富时报

  中国物流行业发展不过20年,正属于迅速爬升期,企业发展、行业整合均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

  ■本报记者 幸玮

  资金狂潮总是能提前嗅出行业商机的方向。这一点,从私募基金不断筹集到的巨额资金上便可看出端倪。

  近日,曾联合投资汇源果汁、石油钻机生产商四川宏华集团的汇发中国基金,获得荷兰发展银行、德国发展银行、法国发展银行及日本伊藤忠等外资机构的1亿美元注资。

  物流和连锁将是汇发基金的重点方向,该基金把第一笔“赌注”押在了医药物流上。2007年,汇发基金联合7家企业,以增资方式向中国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

  如此“大手大脚”事出有因,外资猎手们从物流行业群雄混战局面的现状中摸出这样一条线索:中国物流行业发展不过20年,正属于迅速爬升期,低效率的运作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发展、行业整合均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

  “夹缝”中生存

  汇发中国基金成立于2005年,是中国第一个典型的夹层融资(Mezzanine)基金,夹层融资是介于优先债务(风险较低)和股权投资(风险较高)之间的一种融资方式。

  汇发中国基金联席董事周大鸣介绍,汇发中国基金“主要定位是为中国内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解决企业在高速成长期资金不足、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困境”。

  九州通便是这种企业的典型。

  但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九州通的销售规模已超过110亿元,排在中国医药商业百强企业的第三位,但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其在银行的授信范围有限,这成为汇发这次夹层基金将资金切入其中的契机。

  九州通有关人士表示,“银行类的金融投资者,可引来持续不断的资金,而基金投资者则在资本市场运作非常成熟,可以在IPO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如日本伊藤忠等战略投资者则可以带来管理和技术上的帮助。”

  政策的怀抱

  随着医药物流、连锁领域投资的政策大门朝外资轰然敞开,这种趋势还会继续蔓延。

  按照WTO的承诺,从2003年1月1日开始,药品批发、零售服务的投资实现放开,除超过30家的连锁企业不允许外资控股外,其他不再受限,资金的热度已经随着流通渗透到批发、零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

  投资界对物流、连锁业的青睐表露无遗。2006年11月,今日资本和寰慧投资公司参与投资成立主要做冷链物流(冷藏冷冻类食品物流体系)的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共投入2亿元。

  随即,广州医药和上海医药都相继完成海外资金的引入,同时借助海外资金,寻求经营层面的合作——借助外资成熟的渠道,以打开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分销渠道。

  区域型政策的扶持,将会是另一个推动器。

  上海浦东新区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据浦东新区去年公布的财政扶持意见,浦东新区将对新引进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从事第三方物流投资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新区地方财力部分,3年内给予50%补贴。

  国内一家投行人士预计,在政策推动下,国际物流行业的并购热潮将会迅速涌入中国,而在目前中国有70万家注册为物流类型的公司中,从来没有一家物流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2%。

  硝烟四起

  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UPS、DHL、联邦快递等国际快递巨头们蜂拥抢滩国内市场。

  国际大型快递企业拥有覆盖全球的网络,已经给很多中小型的物流企业很大竞争压力。

  “这些国际巨头在中国操作的情况并不算成功,如UPS在华整体网点建设比不上本土企业,外资巨头们还处在前期成本投入阶段,对中国物流市场的垄断力弱,尚不足以对本土企业构成绝对性威胁。”刚刚进入中国物流投资市场的美国凯利金融国际集团KCIG合伙人陈威表示。

  “物流需要全球性的效应,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各踞一方的国内物流企业将得到扩张,从市场占有率不到2%到10%-15%,产生出本土巨无霸存在很大可能。”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莎莎北上扩张

  ■本报记者 雍育慧

  北京东四环新燕莎奥特莱斯店C馆的一角,一身粉红装的“莎莎”化妆品店以自己特有的温馨迎接着每一位顾客。一有客人进入,妆容入时的女店员马上热情地迎上去,询问他们的需求。莎莎新燕莎奥特莱斯店占地400平米,是香港莎莎在北京开出的第三家店,也是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家店。

  在香港,莎莎每两秒就有一笔交易发生,每10 秒卖出一支口红,每12 秒卖出一瓶香水。这样的销售奇迹使香港莎莎成为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但凡去过香港的内地人,几乎无人不光顾莎莎。由于比内地市场便宜近半的价格,在莎莎香港的消费者中,内地游客占了40%。2005年进入内地市场的莎莎希望能在这片广阔的市场重新复制自己历险了30年的化妆品零售模式。

  首创“一站式购齐”

  如今的莎莎国际是一个市值近4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可谁曾想到,30年前莎莎创业时,它第一天的销售收入仅有32港元。当时,莎莎国际的老板郭少明还只是香港城市隧道交通部的一名收银员。1978 年,他的太太罗桂珍从妈妈手里借了2 万港币从别人手中顶下了铜锣湾一个商场中仅占地4平米的地下化妆品专柜。而这也成为郭少明事业的起点。

  上世纪70 年代末,香港销售化妆品的地方,只有百货店和药店,而且多为一柜一品。郭少明想,如果顾客可以在一家店内完全享有消费主动权,不需要东奔西跑就可以购齐需要的护肤品、彩妆及化妆所需要的配件岂不很好?

  于是,郭少明首先在自家小柜台上采用超市模式,在香港第一个摆出化妆品的开放式货架,把多种化妆品混搭出售,并且让给客人折扣。

  这一营销模式如今看来并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的香港却开了化妆品零售业的先河。它适应了香港快速的生活节奏,也奠定了莎莎日后的成功基础。

  调整策略应对挑战

  2003年“非典”之后,莎莎决心开拓内地市场。内地化妆品、护肤品及香水市场的总规模已接近400亿港元,是香港市场的8倍。2005年年底,莎莎开出了在内地的第一家店,其后又陆续在上海开了3家门店。今年以来,莎莎明显加快了在内地市场的开店速度。根据计划,今年莎莎将在北京开设10家门店,而在3年内,莎莎计划在中国内地共开设100家门店。

  然而,由于内地化妆品的关税、卫检等成本占据了化妆品产品成本的很大比例,造成莎莎进入内地后难以继续其一贯的低价策略。但是,莎莎国际企业传讯总监梁玮珈并不认为这是莎莎进军内地的障碍。

  “任何跨国公司或进口品牌进入中国内地都会面临这些类似的问题。每个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独特优势去顺应市场的区别和变化。”

  对自有品牌和独家代理品牌,莎莎有绝对的价格优势,而其他品牌莎莎则通过薄利多销的策略,把薄利多销转换成促销,返利给消费者。莎莎每月都有主题促销,活动非常频繁。

  梁玮珈说,相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来说,内地的人工也便宜很多,这使莎莎除了经常性的产品价格优惠以外,还可以通过购买产品赠送免费美容服务等形式,来弥补部分产品价格高于港澳市场的差价,确保客户实际上依然可以享受到与港澳市场等值的消费。

  “在北京先期开业的两家门店的业绩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梁玮珈表示,良好的开端增强了莎莎在北京市场发展的信心。

  目前,莎莎在内地的业务尚处于投资阶段,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但郭少明相信,凭借其强大的销售网络以及30年来积累的口碑,莎莎通过不断调整产品组合,有能力赢得内地市场。在未来的3-5年内,莎莎的目标是争取内地市场10%的占有率。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