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贸易争端“败诉” 整车零部件将遭遇双重打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2日 23:4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杜悦英

   国内汽车业可能因一起“败诉”而面临严峻挑战。

   本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公布报告称,对于中国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车零部件争端,该组织认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违反贸易规则。

   2008年2月13日,WTO争端解决小组作出了这场贸易争端的初审裁定,认为中方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高关税的政策,违背了中国入世时的承诺,判决中方败诉,要求中国必须依照WTO原则立即终止这项政策。而本月18日公布的裁决报告与今年2月向当事方公布的中期报告(初步调查结果)内容一致,基本上支持美、欧、加的观点,认为中国对超过整车价格60%以上的进口零部件按整车征税的做法对进口汽车零部件构成歧视,因此违反相关贸易规则。

   据了解,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首次在贸易争端中败诉。按照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中国有权就专家组的裁决结果提出上诉。

  “公平”被以“不公平”的名义起诉

   对于此次败诉事件的后续发展,业内普遍认为,继续上诉是最为可行的选择,既是表明积极应对的姿态,更重要的是,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中方在下一次上诉中仍不能扳回一局,不但国内零部件行业,整个汽车产业都将遭受强烈冲击,行业变局或将到来。

   事件的起因缘于2005年商务部出台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按照规定,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60%及以上的,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25%)。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零部件进口,我国执行的关税税率仅为10%。

   2006年3月,欧盟和美国正式在世贸组织向中国提出了磋商请求,随后,加拿大也加入这一行列。

   在该争端诉诸世贸组织后,中方实际上已经作出让步,将该政策条款推迟到2008年7月1日实施。但有媒体报道称,《办法》实际将再推迟3年执行。

   《办法》出台的初衷,本是为了防止中外合资整车企业利用较低的零部件关税进口各大总成,在国内组装整车变相逃税,从而规范汽车零部件进口秩序,维护我国汽车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也促使更多国外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建厂。但这一政策没能被美、欧、加接受,他们认为,中国的保护政策使得当地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生产基地移至中国,欧美相关行业遭遇冲击。

   《办法》旨在维护公平竞争,但最终却以不公平的名义被起诉。

   争端既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内忧外患又一次浮出水面。在当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中,跨国公司占据绝对优势。他们往往占据行业技术高端,掌握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核心技术,又有多年来业已形成的品牌效应。

   除了直接进口零部件的方式,跨国公司还以独资或控股等方式在国内建厂,不但为跨国车企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供货,也积极展开与本土自主车企的合作,全面渗透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有统计数字显示,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占有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而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高技术含量零部件方面,外资企业控制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80%。外资零部件企业的蚕食鲸吞已经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内零部件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走低价路线,同质化产品多、精品少,品牌效应弱,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低……在开放的竞争格局中,靠这些特点能尝到的甜头显然会越来越少,且不能持久。

   如果世贸组织最终裁决要求中方放弃国产化率要求,将会使部分正处于研发期或起步阶段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国产化进程放缓。

   《办法》本就治标不治本,一旦失去了《办法》的庇佑,国内零部件企业感受到的压力必然更大。如何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开发高端产品,尽快攻破诸多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强势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国外中高端整车可以避开高关税,化整为零在国内大肆组装,最后以较低的价格严重冲击国内整车市场。

  整车、零部件将遭遇双重打击

   如果《办法》取消,国内零部件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会对国内中高端整车生产形成巨大冲击,但是对于合资公司和跨国企业来说,摆脱《办法》的束缚,对他们绝对是利好消息:第一,可以避开高关税;第二,可以摆脱国内对合资品牌国产化率的监控;第三,国外一些中高端车型可以化整为零在国内大肆组装,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国内很不成熟的中高端市场;第四,跨国公司再不用费时费力将零部件配套厂搬到中国来,当然,他们也不会在中国采购中高端零部件,中国想用市场换技术的愿望将落空。

   对于国产化率较低的豪华品牌则更不用说,一旦绕开高额关税政策,他们的成本则将大幅降低。

   业内人士分析称,如果今后跨国车企没有了国产化率这一束缚,更多与国际市场同步的新品将投放国内市场,竞争势必加剧,进而冲击国内整车生产企业。

   目前,虽然大多数跨国车企仍表示将继续提高在中国的国产化率,但说归说,做归做,目前的WTO争端恰恰就是一些跨国公司在背后“捣鬼”。

   《办法》一出台,谁最紧张?奔驰、宝马、克莱斯勒等高端品牌最紧张,表面支持实则却在私底下较劲。

   奔驰、宝马、克莱斯勒早已开始在中国生产,但国内没有配套零部件,为了保证质量只能从外部进口,但一旦超过60%的比例则视作整车进口被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国内又要求其国产化率达到一定比例,这让这些品牌夹在中间两头为难。被征高关税,国产奔驰、宝马的价格就下不来;而要在国内培育满足其要求的零部件企业又非短期能奏效,所以很多跨国公司都将《办法》视为眼中钉。

   但是,一旦《办法》被取消就等于开闸放水,国外中高端品牌必然汹涌而入,而国内车企正处于由低端向中端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很不成熟,国外品牌降低成本加大打压力度后,国内品牌的成长必将更为艰难。

   除奔驰、宝马、克莱斯勒外,讴歌、雷克萨斯、萨博、英菲尼迪、凯迪拉克等品牌早已虎视眈眈,早就想在中国国产,一旦全面“放水”会是什么后果?

   有人认为,国外中高端品牌为了维护形象,不会将价格压得太低,这是一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只要能赚钱,什么事干不出?更何况现在欧美市场普遍低迷,向中国、印度等市场转移是必然的选择,将“官司”打到WTO,就是为了进一步清除路障。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