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房”危机警示中国信贷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 21:24  中国经营报

  美国的金融市场风云莫测。7月11日,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的股票开盘即遭腰斩。同一天,美国大型房屋贷款银行印地麦克因支付危机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已经历时一年稍有平息的次贷风暴骤然波澜再生。

  房利美、房地美现实的困境绝非偶然(参见本期相关报道),蕴含着多层意义。是对美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发生巨变的时代作出的一个绝好概括。2000年之后,在美联储固执的低利率政策的激扬下,华尔街炫人耳目的财技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但也为日后激烈的动荡埋下了伏笔。华尔街的赚钱手段娴熟而高明,但是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却绝非专业。几家顶尖的投资银行完全放任了应该的风险管理,醉心于追求暴利,直至房地产泡沫破裂。这个曾经令人振奋现今令人扼腕的“悲剧”,甚至还和政治收买和信用沦丧携手并行。

  然而,即使危机演化至今,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深陷其中,国内对其可能的影响依旧存在广泛的误解。次级债危机蔓延之初,国内的金融机构承认在次级债券上遭遇损失之外,仍然有人坚持,中国投资的其他证券产品的信用评级很高,不会有什么风险。殊不知,正是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强势和贪婪的助推,才演绎了美国抵押贷款市场波澜壮阔的行情,次级债危机从流动性危机过渡到信用危机也恰恰证明了信用评级在“乱世”中是多么的不可靠。

  另一种误解是,鉴于“两房”在美国金融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人认为美国政府一定会全力援助这两家机构,但这其实是一个流传已久的谬误,美国政府必然会对两房提供援助,但是美国政府却从来没有承诺过对投资这两家的金融机构的损失提供援助,从目前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持有的”两房“的债券,远远超过持有的次级债券,即使是浮亏,也很可能是中国对外金融投资历史上最大的损失。

  从另一个角度考量,这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对有志于开拓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中国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件幸事。因为一旦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处置不当,也将会出现和美国一样灾难性的后果。

  对比中美两国的抵押贷款体系,可以发现存在显著的不同。从2000年开始,中国在美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游说下,开始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尝试,但8年来,中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一直进展甚微,只是最近才有所举动。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一直坚持了高额的首付比例,尽管中间有反复,但是近期的紧缩信贷政策又使这种原则得到了有效的坚持,这使银行体系的风险大大下降,历史的经验也证明,提高首付比例是控制抵押贷款风险的有效武器。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曾经在1997年到2004年间跌了70%,但是银行体系并没有发生巨大的震荡,原因就是恪守了30%的首付比率。

  但是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核上,中国的金融机构由于激烈的竞争,表现得甚至比美国同行更为草率,由于难以准确地衡量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而房价又处于快速上涨的时期,在银行、房地产商的共谋下,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过高的财务杠杆和高额的月供使很多贷款者的资金链条看似稳健实则脆弱,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次级借款人”,难以抵御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深圳近期喧嚣一时的群体性“断供”其实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未来,在抵押贷款已成规模的基础上,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必然会破茧而生,金融产品流动性的内在要求也会使其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但是,保持证券化过程的透明是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投资人面对交易产品和交易对手不知所措时,问题就会应运而生。这在此前一度流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内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不可不防。

  此外,对首付比例以及贷款人的信用审核上,必须坚持底线,信贷纪律的丝毫放松都将使一些激进型的产品获得肆意繁衍的温床,并且难以控制,这轻易地就会使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在襁褓中夭折。

  次级债危机的下一步去向扑溯迷离,但是美国经济已经注定衰退,中国的经济发展亦会跟随放缓,可以预期,房地产市场也将经历动荡,但是我们不应因噎废食,现在是审视中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并从美国次级债危机中吸取教训的关键时刻。

中国经营报记者:陈伟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