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户口“含金量”究竟几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 21:23 中国经营报
2004年,兰先生毕后业就进入上海某大型通讯技术公司工作。尽管是研究生学历,属于研发类高级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当时上海市户籍政策从紧,公司能够提供的户口名额有限,使得兰先生成为排号一族。 兰先生告诉记者,所谓“排号”,就是按照人才引进的标准给每个人打分,按照分数的高低来排号拿户口。“照这种速度,我起码得等上6年左右才有可能拿到户口”,兰先生颇为无奈地说,“实际上,像我这种情况的人,公司里有很多。” 为了能够在买房时有公积金来减轻购房压力,兰先生去办了上海市居住证,“但居住证能不能像户口那样,解决医疗、社保,甚至子女教育等诸多福利问题?而且持有居住证,需要在上海有工作,到老了,没有工作又该怎么办?”在上海,与兰先生有着同样担忧的人并不在少数。 4万人拿到上海“蓝印户口” 2000年之前,上海户籍政策略有松动的时候,现安徽华盛纸业公司总经理丁学绅通过购买商品房获得上海市蓝印户口,并于2002年顺利转为上海市常住户口。 “现在外地的社保、医疗保险等都在与上海逐步接轨,我并不太清楚成为上海人有哪些具体的好处。”丁学绅表示,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转为上海市户口,对其本人意义不大。 但这并不妨碍丁学绅成为圈内不少徽商羡慕的对象。在众人看来,转为上海市户口,意味着其子女未来的高考,将比国内其他省市的同龄人多一重保障。因为在现行的高考招生模式下,上海考生考上理想大学的机会,被认为比付出同样努力的湖北、安徽考生要多得多。丁坦言,入上海户籍,可能会对未来子女的素质教育及考大学有帮助。 上海市1994年2月施行《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文件规定,在上海投资人民币100万元(或美元20万元)及以上、或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或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稳定工作者均可申请上海市蓝印户口,持蓝印户口一定期限后可转为常住户口。2002年4月,上海停止了实施八年的蓝印户口政策。 记者了解到,在此期间,1994年正值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关键时刻,上海引进投资和人才比较迫切。一批原籍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先富人群”,通过产业投资者或购房者成为“新上海人”。这群人在取得上海户籍后,在商圈里多仍以原籍商人自居。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协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便是其中一员。 据上海市公安局之前的一项数据显示,自1994年2月到2001年底,上海共办理了4.2万个蓝印户口,其中属于购房类的占88%,投资类的占10%,聘用类为2%。 “很多新毕业的外地来沪大学生,都会咨询上海居住证与上海市户口的区别,我们的回答都是‘几近相同’。”由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就业中心、职达网等共同组建的全国高校就业办驻长三角联合办事处主任刘爱萍表示,由于近年来上海对上海户籍“卡得很严”,他们并不主张应届毕业生花很多心思在申请上海户籍上。 居住证持有者处处“受制” 2002年6月,随着《上海市居住证》制度的正式实施,上海政府对外宣布,符合条件的外来人才经过审核后领取到居住证,开始享受与上海市民同等的待遇。但居住证真的能完全等同于上海户口本吗? 一篇题为《上海市居住证与户口的区别》的文章,在网络上与上海相关的各个论坛被大量转载。该文作者自称为2005年毕业的来沪大学生,文章风格极似大学毕业论文。很多网友在评论这篇文章时用了“灰色幽默”这个词。 文章表示,“四金”缴纳方面,持上海户口的劳动者,缴纳是强制的,持居住证者,缴纳是非强制的,现在单位都在缴纳。也就是说,“你(居住证持有者)享有进入保障系统的权利,但保障系统不承担必须保障你的义务。” “四金”享受方面也有不同。如养老保险,由于社会保险账户只有一个,且又随户口,所以养老保险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享受;住房公积金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取得上海市户籍的人员,必须为其缴纳上海市住房公积金,而用人单位对办理了上海市居住证的人员,没有强制性义务为其缴纳上海市住房公积金。此外,当持证人离开上海时,只能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部分转走,而单位代缴部分却无法转走。 其他的主要区别还在于,用居住证无法在上海办理护照和港澳通行证。持上海户口者,可按照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的规定让子女实现就近入学;持居住证者,子女可以进入上海市中小学,但通常有所限制,很多街道会把非上海户籍的小孩“赶到”差一些的学校去。 记者通过咨询人力资源专家获悉,上述说法基本客观,但社会上对上海户口与居住证的差别,在认识上仍有夸大成分。如持居住证的劳动者,其子女实际上可以以上海考生身份参加高考,但志愿不能填上海市属高校。“如今部属高校很多,复旦、交大都是,这个细微区别对考生实际影响并不大。” 另外,持上海居住证可享受与上海户口同等待遇的创业基金或者科教基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居住证有一定期限,到期后要续办。实际上办理及续办居住证的手续均比较麻烦,一定程度上耗费了相关劳动者的时间和精力。 (叶露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经营报记者:宋文明、王琦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