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警惕“改革疲劳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9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当前的“改革疲劳症”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改革的质疑在增加;二是改革的动力在减弱;三是对改革的畏难情绪在增加

  改革三十年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另一方面带来了“改革疲劳症”。“改革疲劳症”对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当前的“改革疲劳症”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改革的质疑在增加。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改革是一项挑战性和探索性极强的事业,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当前有那么一些人抓住这些问题开始质疑“市场化改革”,他们认为资源环境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问题等都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因此必须纠正和停止这种改革。质疑者有质疑的视角和理由,我们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而要正视这种质疑。对改革质疑的增加警示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方式,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是改革的动力在减弱。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贫穷和选择自由的严重缺乏,改革的积极性很高,改革的共识较多,改革的动力很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人似乎感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自动前行”的阶段,改不改革无所谓,改革已远不如以前那么迫切了。殊不知,当前的发展成效恰恰是过去的改革累积带来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在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淡化,重新凝聚改革的动力。

  三是对改革的畏难情绪在增加。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循序渐进”的策略。这种策略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结成了改革的“广泛统一战线”,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将容易改的改了,将较难的“硬骨头”留了下来。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能再“舍难就易”了,必须啃“硬骨头”了。在这种新形势下,有的人开始出现畏难情绪,开始躲避改革,总想“再等一等”。这是“改革疲劳症”的典型表现。

  产生上述“改革疲劳症”是有原因的,原因肯定有很多方面,下面笔者集中分析三个方面。

  原因之一是改革的“即时效用”在减少。所谓“即时效用”也可理解为短期效用。过去的很多改革往往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即时效用”,给改革推进者很快带来政绩,给改革受惠者很快带来实惠,因而能很快形成改革的共识。而现在这类能产生“即时效用”的改革越来越少了,剩下的大多是难度较大、长期效用较多的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

  原因之二是改革的“即时需求”不强烈。“穷则思变”,改革往往产生于贫穷时,同时改革也往往爆发于基本人权缺乏时。在三十年前,“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国民贫穷,而且人们的选择自由非常缺乏,因而改革的“即时需求”非常强烈,改革的愿望很强烈。而经过三十年改革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已大为提高,改革的“即时需求”似乎不足了。

  原因之三是改革的“即时压力”降低。有的人认为,经济在高速发展,啃“硬骨头”的高难改革似乎可以再拖一拖、等一等,眼前的重点只要求得平稳发展就可以了。而且,党中央和国务院目前主要在强调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些人误解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与推进改革的关系,认为推进改革没有推进科学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那么重要和紧迫了,殊不知推进科学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是要靠改革来推进的。这样本来较大的改革“即时压力”被人为降低了。

  在“改革疲劳症”出现甚至加重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如利用改革三十年总结和纪念的机会,发起新一轮改革攻坚,应对改革质疑,克服改革畏难情绪,重新凝聚改革人气,形成改革动力,向改革的纵深挺进。(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李佐军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