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网络文学的万物生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 23:2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严葭淇

   今天的网络文学,早已脱去了边缘的面目,非常昂然地登堂入室,一脚踏入了传统文学的领地,并大有挤占传统文学地盘的逼人之势。

   而且,网络确实使一大批年轻作家异军突起迅速蹿红,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这正是孕育伟大作家的前提,而网络无疆无域的自由度,也是驰骋想象力和无负担写作的土壤。

   今年以来,一批新的网络文学开始崛起。据某书城的销量排行榜,出版的网络文学小说占了出版的文学书籍前十位中的四席。而早在1993年3月,中国第一位网络诗人诗阳首次创作网络诗歌,诗歌的网上生存也已经15年了。而与现代诗歌并行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网上生活,则一路饱受质疑的眼光,近日,网络诗人又在新浪网回应网民质询……

  网络文学

  未来最伟大作家的诞生地

   今天的网络文学,早已脱去了边缘的面目,非常昂然地登堂入室,一脚踏入了传统文学的领地,并大有挤占传统文学地盘的逼人之势。据媒体报道,被称为2008年网络十大经典的《窃明》、《浮沉》等网络文学,在网上发表不到一个月就成功“落地”热销。权谋小说《庆余年》、爱情小说《那一曲军校恋歌》、PK《明朝那些事儿》的《如果这是宋史》也已出版或将出版。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年传统文学作家不仅出书数量减少,在市场销售上也远没有网络文学火爆。

   更耐人寻味的是,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向网络文学投去的青眼,她表示:“历经多年的对立与融合,网络文学近年来已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而作为官方作家机构,也准备大拉网络作家进门,“中国作协今年的工作计划,就特别强调要发展网络作家协会”。并且,网络文学在图书市场走俏的同时,也频频触电影视传媒,如《诛仙》已被改成网游,《明朝那些事儿》也有了动漫版,炙手可热的《鬼吹灯》、《盗墓笔记》即将被搬上大银幕。而在新浪第五届原创文学大赛上,获奖作品《青盲之越狱》、《青花瓷》和《军婚》,当场和影视公司签约拍摄。为此,有人预言:一个网络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对此,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却泼了一盆凉水,他表示这所有的热和文学都没多大关系,并表示有必要对文学作品和流行读物进行甄别,“绝大多数网络作品,都是流行读物,却不是文学本身,除非我们更改文学的定义,把文学的外延加以扩展,形成一种新的‘大文学’概念。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借网络传播传统文学,例如现代人书写的古典诗词。这是文学小众化的产物,同时也表达了文化多元的良好生态。”

   而对于王朔的预言“未来最伟大的作家将会从网络文学中诞生”的观点,他则表示:“当然有这种可能,网络发表作品是相对自由的,那里既可能诞生杰作,也会诞生更大数量的垃圾。”但不管怎么说,网络确实使一大批年轻作家异军突起迅速蹿红,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这正是孕育伟大作家的前提,而网络无疆无域的自由度,也是驰骋想象力和无负担写作的土壤。据报道,日前由搜狐网主办的原创文学大赛,一个多月就收到参赛作品700余部,也许庞大的数量也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基础吧。

   当然,网络文学也是速度文学,这种速度感既表现在写作上,也表现在阅读上,还表现在反馈上。张抗抗就曾表示,“信息时代,网络文学进入文学范畴,进入阅读范畴,是非常必然的趋势,因为它的生产方式和阅读方式都非常快捷”。那么,作为这种速度感表现的阅读快感和娱乐性,是不是其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一大重要特性?朱大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阅读快感和娱乐性是文化快餐的一种形态,但并不是文学作品必有的特性,就像“我们一直在吃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类食物的确会在低幼人群中产生进食快感,但不会有人天真到把这种东西当做美食文化的经典”。

   而正是与网络这种速度感相匹配,网络小说的形式和类型也是“长江前浪推后浪,后浪死在沙滩上”,近两三年爱情小说、玄幻小说、武侠小说、穿越小说、历史小说轮番登场,从去年起则变身为后宫小说、盗墓小说、都市小说,所以有人说网络小说是“更新才是王道”。朱大可表示,这正是文字工业化的结果。“互联网的最大意义,就是制造了一场文字工业革命,并且推动了文字市场的大规模生长,它把文学变成了廉价和用过即扔的商品。”“这些所谓的类型小说正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因为写作者开始精细专业分工,甚至出现了流水线作业,而这都是为了更快地生产和阅读。”

  网络诗歌

  伤于梨花净化于震灾

   网络诗歌自1993年诞生以来,现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那么网络诗歌的现状如何?有比较成型的风格流派吗?著名诗人大卫认为,网络诗歌虽然借互联网而存在,但实际上和传统的纸媒诗歌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许多发表于纸媒的诗歌也贴到了网上,所以网络诗歌的存在对诗歌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表示,目前网络文学最活跃的就是诗歌,像“诗生活”这样的网站都非常朝气蓬勃。而网络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诗歌风格流派,网络上也就存在,民间写作、口语化写作、下半身写作、学院化写作,在网上都有,中国的诗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百花齐放过。而活跃于网络的诗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诗人北岛、邹静之、芒克、梁小斌等也几乎齐聚网上,他们都开有自己的个人博客”。

   对于有人评价网络诗歌成熟度不高,并“垃圾多、精品少、作者多、名家少”的说法,大卫表示,网络给了诗歌一个无限广大的生存空间,无限制的发表机会必然造成参与人员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这是好事情,参与的人多了,垃圾自然多,质变的前提是量变,垃圾多证明网上写诗的人也多,产生好作品的机会也更多。”

   “但是诗歌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那种认为诗歌谁都可以写的想法是错误的。”当记者请他评价著名的“梨花体”时,大卫愤慨地说,“我认为梨花体根本就不能算是诗,它的存在是对诗人的侮辱,是诗歌的耻辱。”他表示,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写诗对诗人来说,就是流自己的血,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一个诗人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是非常难的”。而提倡诗歌的小众化、精英化写作,是大卫长期醉心诗歌创作的切身体会,因为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歌就是他的宗教,他必须以非常虔诚的态度对待她。

   汶川地震后,众多的网络震灾诗歌也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卫也是这众多网络震灾诗歌的创作者之一,他说,他的每一首震灾诗都是流着眼泪写就的。而对于网络震灾诗歌的成就,大卫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震灾诗歌是网络诗歌一次空前的高潮或者爆发”,“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现实性,都远远超过五四时期和天安门诗抄”,因为这些诗歌,“不但表达了哀伤和悲痛,更重要的是净化了诗人的灵魂,全国人民也因这些诗灵魂得到净化”。而诗人在写这些诗的过程中,“也互相借鉴,甚至互相攀比,任何一个诗人都在写震灾诗,任何一个写博的人即使不写诗也在转贴诗,任何一个大众媒体都在发表诗,全国人民也因为有了这些震灾诗而对诗人刮目相看”。

   大卫表示,震灾诗记录了大地震的点点星光,“500年后的人们,仅仅通过这些充满诗人良知和悲悯的震灾诗,就能了解人类的这场大劫难,了解在大劫难中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仅仅是降半旗这件事,就有许许多多诗人倾注热情去表现”。

  网络诗词

  小众人群的江湖游戏

   曾少立,网名李子梨子栗子,简称李子,是在网络上写中国古典诗词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被同道誉为“独树一帜、有自己的风格”的“李子体”。对他的采访,让我们能够一窥网络诗词这个江湖的匆匆行色。

   作为一个比较小众又比较特别的江湖,网络诗词在外人的眼中始终带那么点儿神秘色彩,但李子解释说,其实现在网上写古典诗词的人很多,也有很多这类的论坛,每个论坛也各有自己的风格,而因为风格的不同,又初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比较保守的,非常坚定地恪守古典诗词的规范,比如“诗三百”,另一类是比较激进的,主张古典诗词应改革,跟上时代发展,在古典诗词中糅合西方美学和现代观念,其中有三派比较具代表性,一是嘘堂提出的“实验体”,他们主要在“诗公社”活动,另一个就是以李子本人为代表的“李子体”,有别于嘘堂但也主张改革,还有就是女诗人西丝的具玄幻色彩的另一种风格。

   对于网络诗词,曾有人总结出它的八宗罪,也就是八大病,最显著的就是假和僵。李子表示,这些毛病在门槛很低的网络诗词中确实存在。他说,总结出这八大病的天台也是网络诗人,他本人的诗也属“实验体”,但他同时还是个艺术家,平时画画做雕塑,长年居住澳洲,所以观念和诗都比较前卫。

   但无论怎么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反映的是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境,用于写今天的现代生活,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和谐。比如古诗中随便一句的“轻罗小扇扑流萤”,就很难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对应,因为现在有空调有电扇,女性不可能再费劲地去摇轻罗小扇,而在大城市见到萤火虫的概率也太低,更不用说扑了。对于这点,李子也承认,由于古典诗词比较凝固的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审美模式,现代生活在古典诗词的用词遣句中确实存在较大冲突。但他表示,还是可以找到替代方法的,许多网络诗人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这表现在一方面向新诗学习,嫁接一部分新诗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在古典诗词的体系中适当地引入现代的东西,比如在前不久召开的2008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上,一些获奖作品的探索就比较成功。

   对此,记者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古典诗词是最讲究意境的,强要把现代的东西放进去,必然破坏它完美的意境表达,感觉上也肯定不伦不类。“明明离古代的农耕生活很远了,却强要做出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姿态和形式,不是太假了吗?而且很多词都原封不动地照搬古人的,似乎也有点抄袭的嫌疑。”对此,李子表示,这得看具体的诗境,古人的诗词虽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了,但还不能从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中驱逐出去,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概念,比如“学书学剑两不成”中的“学剑”已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种文化的指代。而且,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但这不是硬伤太多了吗?今天的生活和古代整个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却非要写,而为了诗境的美好,避了这个词避那个词,中国古典诗词那种悠然娴雅的意境还能存在吗?而且古典诗词是一个有着非常严格规定的程式化的东西,硬要写离它很远的现代生活只能是别扭和削足适履。”记者为此大胆放言,“古典诗词在古代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因此现代人最好别写古典诗词,因为生活情境、语境、心境、观念全变了,现代人对待古典诗词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欣赏,不然反而是对它的一种伤害。”

   诚实点说,中国古典诗词不但高峰期早已远去,适用范围也很有限,但即便是这样,还有人评论说,现在的很多网络诗人的作品并不愧色于历代大家,那这种评论的依据又在哪儿呢?对此,李子也不以为然,“网络诗词基本上是泥沙俱下,总体水平并不太高,写得比较好的也就一二十人,当然也不可能比得上历代大家,也就古代二三流的水平吧”。

   而且,现在许多网络诗词连起码的平仄都不讲究,这还能算是古典诗词吗?李子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大量存在于报刊发表的古典诗词中,“现代人能把平仄和格律都弄清楚的实在不多”。

   对于现在非常风行的安意如的新派诗词解读,李子表示对古典诗词的普及没有太大意义,最多也就是个商业意义,因为,“学习古典诗词的渠道并不少,书店里也有很多这类书籍”。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