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越南危机的中国应对:既是冲击也是契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 14:29 中国新闻网

  越南危机有可能成为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

  任何危机也同时能转化为契机,危机和动荡从来就是大国兴起的契机,因为只有在危机和动荡之中,大国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假如没有1997~1998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就不会这么快在亚洲脱颖而出,只要举措得宜,这场正在酝酿中的危机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中国的影响力。

  这场危机的契机之一是给我们国内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面临升级和重新布局,早在两三年前,中国产业重新布局迹象就已经颇为明显;2007年下半年以来,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表明国内产业重新布局已成洪流,重重压力之下,曾经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偌大一片天空的东部沿海制造业正在加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内地转移。

  尽管对外直接投资的适当发展是必要的,但我们更期望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而不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的内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减少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却能够增加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但外资企业一旦转入其他国家,对我们就没有什么直接利益了。

  不幸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之一恰恰是外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在中长期内,我们需要改造这一特征;但在短期内,我们需要的是引导符合产业政策和劳工、环境标准的沿海外资企业更多地向内地转移。但是,对于面向出口市场的企业而言,越南、印度、菲律宾毕竟比距离海岸线千里之遥的中国内地更有区位优势,在这场争夺投资的竞争中,要吸引沿海产业向中国内地转移,我们不能陷入竞相给予更优惠政策的流血竞争,而是需要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中国其他不可替代的优势,越南危机正能够让投资者意识到中国在宏观经济稳定性方面的优势。

  不仅如此,对于积极准备发展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而言,尽管陷入通货膨胀和资产市场危机,但越南长期发展前景仍然较好,这场危机导致越南资产(包括企业股权和房地产等)价格暴跌,越南政府在危机压力下也会放宽市场准入,正好给有实力的企业创造了低价收购越南资产的良机。特别是一些越南非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奉行高风险战略而有可能倒闭,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甚至可以考虑组成财团,以合适条件收购,为日后在越南市场的发展铸造竞争利器。

  越南危机还有可能成为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越南通货膨胀率高企已经引起了以抢购外币、黄金为标志的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所谓“货币替代”,系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居民对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丧失信心,或因本国货币资产的收益相对较低而发生的货币兑换,并进而出现资本外流的现象,也可以定义为本国居民对外币、黄金等硬通货的需求。在货币替代严重的国家,外币可占其货币供给总量的一半左右甚至更高,政府甚至会赋予外国货币法定清偿能力,替代本国货币或与其平行流通。历史上英镑、法郎等货币都扮演过这种角色,二战结束以来,美元在国际贸易与投资领域取得并保持了特殊地位,成为通常情况下的货币替代主角,并因此而出现了“美元化”(dollarization)一词。

  拉丁美洲在1980年代债务危机和1990年代末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大陆在国民党统治晚期和1990年代初期高通胀时期都出现过程度不等的货币替代现象,拉丁美洲、剧变之后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加拿大等国美元化现象尤其显著。

  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增长较快、拥有众多海外越侨(因而侨汇收入较高)的国家,越南货币替代现象一直较为显著。2003年至2007年6月,外币存款占越南流动性(M2)比重在19.6%~24.3%之间,占存款总额比重在23.6%~30.6%之间,外币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在21.1%~24.9%之间,上述指标在目前的全世界属于较高水平。

  而且,越南的货币替代特色是购买人民币和黄金较多。持有人民币较多,原因是中国是越南名列前茅的贸易伙伴,且人民币近年来兑美元升值,进一步升值的前景广为看好。货币替代现象通常发生于高通货膨胀或货币危机时期,在经历了将近10年的低通胀之后,目前全世界正在进入通货压力和金融动荡风险上升的时期,相信货币替代浪潮将再次兴起,中国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货币替代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