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电煤价格机制倒退无助于抑制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 13:44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油电价格的上调让中国的能源价格管制前进了一大步,但目前对电煤价格的所谓临时管制却让人们质疑:刚刚迈出的一大步是否又倒退了一小步?

   众所周知,近来中央非同寻常地接连召开最高规模和级别的高官会议,讨论经济形势,部署应变战略。种种思考和对策、担忧和举措,汇聚到一点,就是防止经济大起落。显然,面对屡屡遭遇的不测,所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在经受考验。眼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当油电价格终于有所上调,而电煤价格却被暂时管制,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最终是否让人乐观?是否会对整个经济发展大势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当前有一种判断是,国家对煤炭的限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电力企业的成本压力,但也很可能导致电煤供应短缺。

   市场的原则决定了涨电价方案必将引发电煤价格的连环上涨。

   或许正是出于对这种趋势的担心,发改委在此次上调电价的同时,宣布冻结电煤出厂价格。此举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放开煤价以来的第一次,因此有舆论称之为“一步倒退”。

   也许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电煤限价政策的迫不得已,但历史的经验表明,实行价格干预不仅没能遏制住煤价,甚至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煤荒”和“电荒”。

   众所周知,由于双重价格体系的存在,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并未彻底完成,改革应该进一步深入,而不应走回头路。对煤炭价格进行限价干预,首先是扭曲了供求关系,短期内效果可能很好,电煤价格得到了控制,但市场上真正的供求关系却无法体现。

   电煤限价虽是一种必然选择,但由此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却也是相关利益方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因为其市场逻辑非常简单:通过行政手段强压电煤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煤价飙升导致需求走软这一正常市场机制所能发挥的作用。

   而对电煤实行临时价格干预,也抑制了煤炭企业的供应动力,导致一些煤炭企业更愿通过市场销售煤炭。现在,只要愿以市场价购买,市场上有的是电煤,这一现象正是对煤炭企业供应动力不足的诠释,也正是火电企业在电价上调后反而愁容满面的根源所在。

   走在市场化道路上的煤炭企业早已不愿回头。

   显然,行政力量或将永难平抑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关系。除非煤炭从市场机制中完全退却,重回计划机制,方能与计划下的电价形成平衡。否则,必然是电价与电煤价格共同实行市场化,才能达到利益的平衡。

   但在依然较大的通胀压力之下,我们顾忌电煤价格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也顾忌因电煤供应短缺或电力企业亏损停产导致的电荒危机。

   尽管短期内政府尚可通过行政强制手段来保障电煤基本供给,尽管根本之策依然是通过坚定有力的市场化改革来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然而鉴于政府决心不让电价过快上涨,对煤价的限制措施恐将延续到2008年以后。因此煤炭行业未来有可能需要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牺牲。

   可以预计,限价令可能会挫伤国内煤炭生产商的积极性。这些生产商自身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他们完全可以采取将部分采煤工作推迟到明年限价期结束后进行的办法,以获得更多利润。但这与政府颁布限价令支持火电企业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

   我们也不能无视在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巨大利益之下电煤企业不择手段突破管制,管制的成本与风险也随之增大。并且,煤炭行业有很多环节政府目前已难以控制,已不能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实施计划准入管制也不容乐观。

    而且,此次“限煤价,涨电价”将使先前煤价上涨的成本压力传递至电力终端的工业用户,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正如我们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管理层此次调价行为也将事与愿违。

    但如果我们一味批评政府现在的价格管制政策,却也显得有些不公平。

   当前中国的通胀已经处于最令人警惕的时刻。中国若迫于国内外各种压力放开石油、煤炭等基础性商品价格,很难预料其结果不会加速提高当前通胀水平、不会导致更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压制,并在国际经济面临拐点的时期,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

   长远来看,中国必须打破垄断,建立市场化的要素价格机制。而目前的价格改革也许必须让位于抑制通胀和经济稳定。但归根结底,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煤价是应对短期“燃煤之急”的无奈之举。毫无疑问,对于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的种种弊端,应及时采取更适当的措施加以消除。

   相信在度过最紧张的时期后,管理层当会重新放开对电煤价格的管制,让其重归市场。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