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堰塞湖警报:如何拯救绵阳文物古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7日 02:4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姚博海

  博物馆处:

  馆藏文物已安全转移

   为了谨防唐家山堰塞湖决堤所带来的威胁,四川省绵阳市进行了建国史上最大一次的文物迁移。“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我们会尽一切力量来保护这些珍贵文物,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李蓓说。

   由于地处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文物众多的绵阳市成为濒危区域,众多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文物古迹面临着洪水的威胁。“馆藏文物和古迹建筑都面临着威胁,我们已经尽最大力量将馆藏文物运送到安全的地方。”李蓓告诉记者。

   地处芙蓉溪畔的绵阳博物馆中心库房收藏有25000多件文物。其中,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达5000余件,并不乏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绝品文物。这其中就包括世界最早的医学模型西汉人体经脉漆俑、全国最大的汉代铜马、最大的汉代摇钱树、最生动的汉代说唱俑、最早的西汉铜佛像等。还有为各县代管的精品文物,如为三台县文管所代管的全省国有馆藏中仅有的两件元代青花瓷器——象耳垂环瓶、三足鼎式炉等。

   此外,位于江油市区的李白纪念馆同样不乏珍贵文物,这其中就包括明代书画家祝枝山草书的《蜀道难》,估价超过8000万的石涛《山水册页》,以及张大千、傅抱石等人所画的李白像等上百件珍贵文物。唐家山堰塞湖一旦溃坝,它们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抢运之前,我们进行了缜密的规划,为的就是防止文物在运送过程中出现意外损坏。”李蓓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安全转移了6091件馆藏文物,其中珍贵文物4228件。“我们对200多件国家级文物进行了精心包装,此外所有有机制的文物我们都进行了真空包裹,可以说能够转移的文物我们都已经妥善转移。”在可移动文物转移的同时,无法移动的文物也得到了精心的保护,“有些文物体积太大,或者是搬动容易造成损毁的,我们都采取了不同的防护措施。一方面我们会在文物周围栽种东西,以防止它们随洪水飘走。另一方面我们加固了护栏,堵塞下水口,以防止河水倒灌”。

   截止到6月3日,绵阳所存的大多数文物都已安全转移。由于运输条件限制,剩下的馆藏200多件石刻文物和600多件漆木文物此次将暂不转移。“因漆木器保存条件特别高,必须浸泡在一定温度的水池中。我们会采取给水池加盖木板和其他重物,防止洪水进入库房时,漆木器随水漂浮、相互碰撞。”李蓓说。

  文物局:

  尽力减低古迹受损程度

   “我们听到的是‘李白故居’的叹息。”四川省文物局文保处的何振华告诉记者,与馆藏文物的转移相比,类似于“李白故居”这样不可移动的古迹尽管已经有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遭受损害仍无法避免。

   李白故居位于江油青莲镇天宝山上,始建于宋代,保存至今的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建筑。“这次大地震对砖墙结构的古建筑摧残严重,李白故居受损严重,惟有太白祠的木结构建筑情况稍好。”据何振华介绍,修复李白故居的费用可能达到3000万至5000万。

   “唐家山堰塞湖对整个绵阳地区的文物构成严重威胁,除了李白故居,汉平阳府君阙、李杜祠、碧水寺、鱼泉寺、马鞍寺等都面临着威胁。因为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它们不可能实施搬迁,所以我们的防护措施只能是应急临时性的。”何振华告诉记者,目前的措施是加固文物所在地的防护,建筑坡形疏水设施,尽可能减少洪水对文物带来的损害。

   “如果洪水真的来了,这些文物完全避免损害是几乎不可能的。”据何振华介绍,目前,四川省文物局已经对这些古迹的结构图进行了研究,如果一旦古迹受损,将会依照原图纸进行复建。

  微缩图

  西汉人体经脉漆俑

   这是迄今为止,不仅在中国,也是在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据考证,该模型全体涂以黑漆,其上刻有供针灸用的红色经脉路径,但无文字记录。与中医通行的十四经脉系统不同,该模型只有十脉,故可称为针灸木人的十脉系统。

  汉平阳府君阙

   代表着绵阳城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汉平阳府君阙位于游仙区仙人桥附近,其上大量分布的反映汉代社会生活和宗教题材的雕刻,以简洁雄浑的风格、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汉平阳府君阙形如书箱,也称“书箱石”。相传当年刘备入川时,张飞挑着刘备的两箱书行至今天的芙蓉溪边,张飞疲惫不堪,便撂下书箱在此,形成了汉阙。据历史记载,汉平阳府君阙是一位官吏“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建于东汉末年(公元195年左右)的仿木质结构石墓阙。该石阙历经近两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大地,令人称奇。

  李白故居

   李白故居位于江油市青莲镇,主体包括太白祠、陇西院、粉竹楼、明贤祠、月圆墓、洗墨地、磨针溪等历史悠久的文物景点。此外,作为新近开发的太白碑林以海内外历代书画名家创作的李白诗歌作品为内容,采用现代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风格,倚山而建,集中体现了精湛的书法艺术和高超的石雕石刻艺术。

  碧水寺

   碧水寺位于绵阳城区涪江东岸。从城区望去,绵延于龟山脚下、涪江之滨的建筑群依山造势,错落有致。碧水寺主体建筑飞檐翘角,上指蓝天,下连碧波。古树佳木,遮天蔽日。山光水色、园林古迹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天然艺术画廊。

   碧水寺始建于唐代,唐宋时期曾称水阁院。宋代,僧众信士依碧水崖扩建寺庙,易名碧水寺。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叮咚悦耳,故民国时期又称作滴水寺。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