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灾后重建:建筑不是乌托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1日 11:39 经济观察报

  苏西

  “我要当建筑师”,当“母爱在行动”的志愿者邓婕听到灾区的小朋友徐仲伟说出这一句时,她的印象真是深刻,因为几乎其余被访的小朋友都说“要当解放军”。

  建筑评论者史建刚从台湾回来。因为汶川地震时他不在内地,只好大量搜集台湾9·21地震后的照片希望能用作参考,回来之后,在一个由《城市中国》组织的 “震后城市和家园重建”的论坛上,他和《城市中国》的主编姜臖说起其中一张照片:“一个学校的教学楼被揭开后,一个班的孩子在那儿蜷缩着,你能看到这些孩子全都没有受伤,身上没有血迹。那些非常小的孩子保持着那样一个蜷缩的姿态,全都窒息而死。”姜臖的眼睛红了。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来说,汶川地震后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校舍倒塌的照片已经太多,但没有一张照片和史建提到的情景相类似。

  曾经参加过台湾9·21震后重建的台湾建筑师一再请史建带话:“台湾的经验表明,这次大陆四川的地震和台湾的地震有大量的相似性,唐山的地震发生在平原地区,四川的地震发生在山区,山区地震以后,整个的山脉全都被震酥,导致整个山川河流、自然植被,包括地下水的走向,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适合做村镇的地方现在不见得合适了。在这个时候,务必不能马上做城市和村镇的规划和建设,要等自然恢复一段时间。”

  ——当四川灾区大面积的建筑被震塌之后,“建筑师”和“建筑”在灾区重建期间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是怎样的?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和9·21台湾地震的建筑师在此刻有怎样的经验和设想?

  安全是建筑师的份内事

  张路峰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的教授,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尔后走上建筑教席的唐山人,他懂得那种劫后余生的感受。12岁时他懵懵懂懂,不知道害怕,因为“一点地震意识都没有”,“从来没有地震教育”,这一次跟着电视台的直播,那种成年人对灾难的感同身受比童年尤甚。他跟我说:“我不能看电视上那些残酷的画面了,晚上又开始做噩梦,我自己就觉得:我们都是幸存者,我每一天都是幸存者,我已经很幸运了。”

  幸存者的身份令他有着极强的感恩意识,建筑师的身份则让他能够清晰地反省。他说:“受灾的人没有像建筑师想的那么复杂,去担心震后快速重建会抹去城市的历史痕迹。当时我们就想先要有个地方住,再重新建立生活体系。没人想要住进跟震前一样的房子,也没人想天天看着那些地震遗址。”

  他依然记得唐山地震后的景象。从地震7月底到入冬之前,“由地震棚组成的简易城市就形成了”,这些地震棚和今天的活动板房的景象是很不同的。从一些老照片来看,“城市基本上在废墟上面慢慢形成,屋顶用油毡做,上面压了很多砖头。”70年代国力有限,人们只能自救,连小孩也参与搭建临时城市,“地震后一个月我们就复课,没教室,大家就在瓦砾堆上挂个小黑板上课,一边劳动一边上点简单的课。那时我刚上初中一年级,开学先把废墟里能用的完整砖头找出来,我们把砂浆刮掉,高年级砌墙。砌墙前先立木柱,是古代的构筑方法。围墙建1米高,往上用空投的席子、油毡围上,两面抹泥,形成简易的墙体,冬天就能保温。余震也不怕,倒也倒不了多少,上面的倒下来砸不着人。”这样的“墙”在原来的地基上建——废墟清完之后地基出来,砌一段墙再把捡到的窗框也弄上去。“老师得找有技术的工人、农民来砌墙,我们都抹不上泥,一抹啪的一声就掉下来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