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后奥运场馆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我最为担心的‘后奥运’问题是场馆的利用。”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场馆利用是历届奥运会在结束后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奥运场馆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将造成场馆建设中巨额投资难以得到回报。

  事实上,即便被誉为史上最成功的悉尼奥运会,其赛后的场馆利用也出现了问题。悉尼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在2002年只举办了8次比赛,网球中心则靠舞会、音乐会等活动支撑。水上运动中心则靠举办嘉年华和公司活动为主,平均每年亏损300万澳元。

  悉尼在规划阶段就考虑到潜在的“奥运低谷效应”,为此还在市政规划中把奥运区设计成一个体育产业发展区,奥运村则以市民住宅的格局规划。

  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北京共设立了31个比赛场馆。这些场馆相对集中在北京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又以朝阳区的奥林匹克公园为核心区域,这里建有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14个场馆和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等建筑。

  北京市在将来的规划中,将刻意打造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区的亚奥新区。这一区域1990年曾经历过亚运会的举办,但因为缺乏核心产业的带动开发,十几年来并未真正繁荣起来。虽然奥运会已经成为这一区域的新概念,但没有主导产业的窘境,从目前看未发生根本变化。

  “场馆在这个区域如此集中,将来如何实现市场化的运作,如何与全民体育接轨都会是问题。”陈剑表示。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亚奥新区内将有意识扶植旅游、体育、文化、信息、会展等产业,并且加快办公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整个新区将被定位成“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业和会展业为主的城市新的功能区”。但上述目标是否能实现,还要接受时间考验。

  陈剑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在赛后场馆开发利用方面做得最好的奥运城市是巴塞罗那,该市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只是翻新了10个体育场,新建的体育场仅有15个,其中很多场馆还是临时性设施。场馆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对场地的需求,赛后场馆利用的灵活性很强,利用率较高。

  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巴塞罗那奥组委在赛前就制定了赛后场馆的利用规划。在奥运会结束后,主会场移交给了私人团体,成为当地职业俱乐部的主赛场,吸引了大量的主队支持者前来观看。这些措施保证了巴塞罗那的体育场馆在赛后仍旧有很高的利用率,并不断产生经济效益。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在筹办之初就考虑到场馆的利用率问题,将一些场馆有意识地建在大学校园内。不过陈剑表示,这样的场馆数量仅为4座,要解决利用率的问题还不够。

  “在悉尼奥运会前,我们对场馆赛后的经济效益估计过于乐观。现在只有游泳馆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错,原因是它地处悉尼西部,而悉尼西部正缺少这类的体育设施。”悉尼奥运会主场馆董事杜贝尔对媒体表示。

  从2007年起,北京市政府将连续3年,每年拿出5亿元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其目的是从政府层面推动,保持奥运前后体育赛事的热度。这些投资将用于引入更多的国际一流赛事,保持场馆使用率,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重要体育赛事中心。

  同时,利用场馆发展旅游、会展业,也是增加利用率的一种方式。北京奥运场馆的设计中,原先都考虑了此后的会展功能,由于北京市自身的市场能力和信息集聚功能,同时其他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北京已经逐步迈入国际会展中心的行列。

  实现场馆利用率提高的关键,还是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实行专业的体育经纪公司的管理,按照市场原则经营利用场馆。以往的奥运历史已经证明,场馆商业化程度越高,使用率就越高。


赵奕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