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国紧急动员干预心理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 07:4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吴丽华 北京报道

   地震震动了每个人的心。

   拯救生命重要,拯救心理同样不容小觑。在北京,在重庆,在成都,在所有地震“冲击”到的地方,心理专家、志愿者们全体动员,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心理救助正在全面展开。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像抢救受伤者一样抢救有心理障碍的灾民,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灾民患上严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艳说。

   震后第五天,北师大心理学院张西超、林丹华、石林三位教授火速奔赴四川,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对当地中小学教师展开心理救助方面的培训。随后,申继亮教授等由教育部紧急派出的学生心理救助专家组成员相继到达绵阳。

   同时,后方的心理救助工作也在进行中……

   安人测评总经理阳志平联合国内外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学习的博士、硕士发起的“华老师灾后心理支持志愿者团队”,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做网站,组织志愿者,并在网上发起了“给灾区孩子写一封信”的活动。

   灾后的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北师大准备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灾后心理重建长期干预基地”;阳志平也准备建立一个长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基金组织。

   我们相信,针对受灾群众的心里救助将长期展开,针对他们的心灵关怀也将永不停止。

  北师大总动员

   “当听到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后,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灾的群众进行心理援助。”许燕说。

   灾情发生后30小时内,北京师范大学为灾区人民量身打造的“5·12地震灾区心灵援助——心在行动”计划已经迅速启动。

   16日,心理学院免费心理救助热线400-6808110正式开通,从早7点到晚11点,面向全国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17日、18日,前期4名专家奔赴灾区开展样本分析和区域调查工作,并对灾民进行必要的心理救助。

   20日,学院免费编制的10万册《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灵重建》自我应对指南书赶印出来,并通过教育部和民政部发放到灾区灾民和心理干预人员手中。

   与此同时,心理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内报名参加暑期赴灾区的志愿者数量每天都在增加,心理学专业的百名硕博生几乎全体报名,学院已经开始针对这些具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们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不仅是前方,后方川籍的其他人员也存在替代性创伤现象,同样也需要心理援助。

   北京师范大学的四川籍学生200多名,在这次的地震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或已经失去亲人,或至今仍未与家里联系上。教育学院的一名学生,家位于北川县城老城区。地震后山体滑坡,她的家瞬间被夷为平地,家里十几口人都在地震中遇难。

   在这些学生中,一项“团体心理干预”的活动正在展开。

   15日,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石林副教授作为活动组组长,对受灾较为严重的7名同学进行了团体辅导,通过团体交流、游戏等方式消除学生灾后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

   许燕告诉记者,目前在灾区心理专家紧缺的情况下,对每一个灾民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目前灾区更需要的是心理培训专家。这些专家过去后,不但对灾民进行心理援助,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志愿者、医护工作者中间做心理救助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心理救助尽快普及起来。

   截止到目前,北师大接受心理救助培训的师生已经达到200人以上。

   20日,北师大灾后心理援助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提供对北京市所有相关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同时,心理学院院务会讨论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灾后心理重建长期干预基地”,为灾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帮助。

   “灾后的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许燕说。很多受过创伤的人可能几年、十几年都不能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因此,对于灾民的心理救助将任重而道远。

  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

   “我是你的一位大哥哥,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向你问好。虽然你失去了家园,但整个中国都是你的家。虽然你失去了亲人,但所有中国人都是你的亲人。你一点也不孤独,一点也不寂寞,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关心你,在爱护你。咱们来一个约定,如果你来北京,我陪你去看长城,去看天安门,去看故宫。”

   这是一封信,但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一封给灾区儿童寄去爱心和温暖的祝福信。

   当“华老师”给灾区小朋友写一封信的倡议发起后,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响应。截至记者发稿前,组织者已收到来信510封。本周内第一批信件将被送到部分灾区孩子的手中。

   “这些信只是一个桥梁,一个让孩子们体会到‘幸福’的工具。”活动发起者阳志平告诉记者,他们还要做的工作是与当地的志愿者合作,组成一个团队,与灾区孩子们保持长期联系。

   截止到目前,由阳志平牵头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1400余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拥有心理学背景,他们将通过自己的方式对灾区孩子进行长期关怀和帮助。

  施救人员也需心理救助

   5月15日,南开大学心理咨询研究室主任于明盛教授接到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配的任务——为在前线救人的战士编写一份心理救助宣传材料。

   连日来面对触目惊心的场景所累积的哀伤与苦痛,正在不断挑战救援人员的心理承受底线。

   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天了,每一天救援人员都在忘我地施救,每一个人都想从死神手里夺回尽可能多一些的生命。但是,废墟之下一定是死者多于生者。每天面对大量挖掘出来的尸体,耳边充斥着灾民失去亲人的哭喊,这都加剧了救援人员的心理问题,使一些救援人员产生焦虑、不安、厌食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所以,在这些战士通过不懈的努力呈现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的时候,帮助他们缓解和消除心理问题,也是心理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

   接到任务后,于明盛连夜紧急编制。在编制的材料中,于明盛针对战士们在救人的过程中可能承受的打击和心理危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他说,当看着身边的人受伤或离去,战士们也许会感到自责。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有些事情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要让自己背负沉重的、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要告诉自己:“没有关系,会过去的,我做了我能做的。”

   眼下,这份心理救助通过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发放到每一位前线救援战士的手中。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