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可探索地震孤儿“联系收养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 03: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

  在地震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工作中,地震孤儿的认养工作牵动全国各地富有爱心的人们。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地震孤儿的总数在4000名左右,全国希望收养的家庭数万以上,分布在各个省、市、自治区。根据我国收养法对于收养人的规定,其中大多数家庭并不符合收养的规定。

  我们提议,能否在国家规定的收养制度之外建立一个多个家庭参与的联系收养制度?这一制度以国家规定的收养制度为基础,也就是明确由一个收养家庭为孤儿的法定收养家庭。在此之外,联合一家或几家作为孤儿的联合收养家庭,这一收养更多是从合约的性质不通过法律的认证。由主收养家庭承担对孤儿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照顾,而辅收养家庭或个人承担其他对孤儿的照顾内容,比如资金的支持、节假日的安排和心理辅导等内容。

  在原本已经比较复杂的收养机制之外再建立如上的安排自然会增加民政部门的工作任务,但是这一制度在目前这种全民关注的背景下推出有着很多优点。

  首先,地震孤儿主要来自于四川,如果能将地震孤儿就地安置,在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中成长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4000名孤儿虽多,但合一川之力安置这些儿童并不是什么困难。但是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全国前列,对于安置孤儿的家庭来说,如果能有一个或几个稳定的支援渠道,一方面能缓解这些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抚养的质量,容易形成孤儿的“多亲戚式关系”。

  此次需要收养的4000余名地震孤儿与全国希望收养的家庭数目相比远远不够。建立联系收养制度,一名孤儿的抚养可以由多个家庭或个人参与,人们对社会福利活动的关注度将会因此而延续。当然收养团队可能存在的“推诿”问题也需要通过更细化的措施来解决。

  而且,这种制度对于解决我国之前助养制度的缺陷有一定的帮助。现行制度中的孤儿助养与这里谈到的联系制度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对孤儿的一种辅助性公益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助养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延续性、固定性、针对性不足。曾有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对于孤儿偶尔的助养行为将会加剧儿童心理的反差,对于儿童成长其实是不利的;而随机组成的助养家庭也不能给孤儿填补身心健康的短板。联系收养制度因其主辅收养家庭同时确定的特殊优势可以相对固定合作家庭,合理调配合作家庭的构成,努力最大程度对促进孤儿的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