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澜:带奥运回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 03:2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万相辛 蓝色祥云火炬衫,浅色短裤——5月4日,杨澜一身奥运火炬手的行头,出现在三亚的一个舞台之上。“这可能是我生平第一次穿着短裤来主持”。站在舞台之上,杨澜告诉同为火炬手的歌唱家李双江。 此刻,舞台上的杨澜心中十分坦然,坦然主持艺术无需刻意“设计”。 这与十几年前刚进入《正大综艺》的那个青涩女孩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杨澜曾经这样描述她第一次出镜时的心态:“如果对效果毫无把握,而且对自己的第一次审视是与几亿人同时进行的,再自信的人也会心慌。” 《正大综艺》节目中站在姜昆旁边的那个美丽活泼的少女已经成为记忆,现在《唱响奥运》节目中站在略带羞涩的男主持旁边的杨澜,已经是一位老练的职业女性。 从镜头前的主持,到出国留学,成为商人,到再次重返荧屏,杨澜似乎在完成着一场生命的轮回。人生轨迹的变化之中,伴随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变化,更是对人生价值的认知。 “在各种角色不断转换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好主持人,就想做好制片人,做好制片人,就想做传媒公司。这还不够,还想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好媳妇、好女儿。当这些都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身心会不堪重负。”杨澜说。 在惊异于她转换角色频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她的勇气肃然起敬。 如果说是中央电视台让中国观众熟悉了杨澜,那么奥运会则是杨澜走向世界的阶梯。 正在制作长达50集《东方看奥运》节目的杨澜,在与对世界的对话过程中,希望带奥运回家。 泪撒蒙特卡洛 1993年9月23日,蒙特卡洛,世界在为北京哭泣。 那一天,杨澜同样身处蒙特卡洛,唯一不同的是她选择了坚强。 那一年,她25岁。 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权城市为悉尼时,整个北京奥申委团队成员一片欢腾,泣不成声是当时的唯一情景。 8年之后,当年主持首次申奥工作的何振梁接受杨澜采访时回忆:“那天跟摩纳哥的天气一样,大雨,成功离你真的是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成功,擦肩而过,但是你还得要强装露出笑容啊,很坚强很大度地去向战胜者祝贺,所以这个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8年之前,正是因为何振梁的引荐,杨澜才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的一天,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工作3年的杨澜,接到一个特殊的主持任务。 国际奥委会考察团第一次来北京考察,需要为他们举行大型文艺演出,杨澜被邀请担任中英文双语主持,她欣然接受。 演出结束之后,杨澜的英语主持受到国际人士,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致好评,北京奥申委的领导们也屡次鼓励她,“杨澜,如果申办成功,我们给你发勋章。” 何振梁更是直接向杨澜发出了邀请:“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些活动,请你行不行啊?” 杨澜很爽快的答应了。 在此之后,她主持了由萨马兰奇出席的一系列奥运文化和知识竞赛活动。不久,杨澜又接到北京奥申委的邀请,希望她能去蒙特卡洛。如果北京申奥成功的话,她将在当地主持答谢宴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杨澜欣然允诺,她自然不愿错过亲身经历申奥决胜这一历史时刻。 当时,国人对于申奥成功的期盼何其强烈。甚至有人神秘地告诉杨澜:“某某气功大师测过了,说这次奥运会准是咱们的。” 出发之前,杨澜还特意定做了两套礼服,配套首饰甚至全部从香港订来。服装设计师向杨澜保证:“两款礼服均为欧洲当年上流社会的流行品味,穿出去决不会坍台。” 杨澜在穿衣镜前反复设计着自己的语言、风度甚至手势。“主持其他任何仪式都没有这么费过心思。” 遗憾的是,气功大师的预言没有实现。再华美的衣服,在宣判结果的那一刻也失去了她的光彩。 整个中国代表团失望而归,回国的机舱内依旧一片啜泣声。 何振梁走向杨澜,“我是请你来主持答谢晚宴,十分抱歉没能让你如愿。” 一直保持坚强的杨澜,在那一刻落泪了。她握着何振梁的手说:“您要保重身体!留得青山在……” 不甘失败的“井底之蛙” 杨澜注意到,那时何振梁对外公开发表态度的用词十分微妙:“北京是以两票之差错失了2000年奥运会的机会。”何振梁从未使用“北京失败”的字眼。 直到今天,总结1993年的那次失利,若将那些残缺的记忆拼凑起来,杨澜觉得:“那时我们的自信心过于膨胀。” 当时与北京争夺申办权的是悉尼、曼彻斯特、柏林、伊斯坦布尔。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内部极力争取的时候,外围的较量也日益激烈。 国际奥委会高级官员下榻的王子饭店外的广场成为了各家必争之地,经常上演各种表演活动。 北京代表团有一支随行的由中学生组成的女子合唱团。在杨澜的印象中,她们曾获得过国际童声合唱大奖。清秀的女孩子,穿着整洁漂亮的学生装,非常乖巧可爱,所有的一切都看起来整齐划一,引得路人啧啧称道。 相比之下,声势浩大的悉尼公关队伍更加多元化,“人群中高矮胖瘦都有”,也更不拘泥于形式。上百个身着宣传T 恤衫的成年人,挥扬着鲜艳的气球,散落于大街小巷。见了行人就热情送上一顶棒球帽,或替人家别上一枚纪念章,热情洋溢地嘱托一句:“悉尼是个阳光灿烂的城市,奥运会应该在我们那儿办。”即便是会议中心附近的海鲜餐馆也被他们说动,挂上了无数悉尼的旗帜。 如此铺天盖地似的热情,充斥着整个广场街头。 这种情况下,北京仅靠几个孩子的攻势就显得单薄了一些。于是北京代表团里就有呼声说:“我们不是也带了几屋子的礼品吗?也该上街去发呀!”据说另一种意见占了上风:“这些礼品是等申办成功了才发的,现在发光了,到时怎么办?” 北京代表团最后还是陆续散发了T恤衫、背包等一些礼品,但这却给杨澜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尴尬。有一位英国摄影记者对中国记者说:“还记得你送给我的印有北京和五环标志的背包吗?我不想使您难堪,但是那个包没用两天就开线了。如果你们用它来装分量重的镜头一类的物品,一定要小心,别砸坏了设备。” 听到人家真诚地反映“质量问题”,杨澜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在投票的彩排仪式中,杨澜才最终看到了北京的电视宣传片。杨澜感觉非常奇怪,片中为什么只会重复几个固有的视觉形象:打太极拳的老人和手捧鲜花的孩子。既没有悉尼的宣传片那么有冲击性,也没有曼彻斯特的那样追求艺术效果。 据杨澜回忆,奥申办的几位主要领导看过这个片子后都一言不发——已经到了这时候,说什么也晚了。 同时,中国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缩手缩脚,不敢正面回答国外记者提问的情况,也让杨澜内心十分焦急。 当时国外媒体也对中国进行了不公正的报道,一位中国官员被问道:“如果申奥失败,您怎么办?” 这位官员表示:“我将没脸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结果澳大利亚媒体转述成了“中国官员将抵制美国奥运会”。之后,中国奥委会及时澄清才得以平息。 命运多舛的北京奥申委,在结果来临前激情几乎被消磨殆尽。 在蒙特卡洛,萨马兰奇先生宣布投票结果:“感谢北京、柏林、伊斯坦布尔和曼彻斯特对奥运会的热诚和积极的参与。”北京代表团由于语言问题,在听到北京被念出时显得欣喜若狂。 不过萨马兰奇立即补充道,“可惜赢家只有一个——悉尼。”这句话是杨澜现场翻译给中国代表团的。杨澜觉得,这也是她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扫兴的话,虽然只是翻译。 在感受到西方媒体有对中国报道不公正的一面的同时,杨澜也看到中国官员在进行国际交流时语言的贫乏。她觉得大家没有在一个轨道上进行对话。 总结第一次申奥的失败,杨澜认为:“很多时候自己的激情蒙蔽了眼睛,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的差距困难,甚至是挑战。我的激情传染给你,你的激情回馈给我,大家越来越亢奋。” 实际上对于申奥这样一个世纪问题的操作,当时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接受失败结果的时候,杨澜觉得,那个时候自己就是一只井底之蛙。 莫斯科的掌声 对于1993年,杨澜这样写道:身下的蒙特卡洛已渐渐消失,只剩下海天一色,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蒙特卡洛,就这样与你告别,真有点不甘心。 然而不甘心就意味着希望。不甘心做井底之娃的杨澜之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杨澜最初就读于纽约大学,之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在美国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她选择回国。 海外求学的经历和工作的磨砺,使得8年后的杨澜显得十分干练。 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公司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 2001年,北京再次申奥。 再次申奥的那段日子,也是杨澜创办阳光卫视蹒跚起步的时段。当北京奥申委希望杨澜完成奥林匹克文化部分的申奥陈述时,杨澜毅然决定前往,她甚至提前给女儿断了奶。 这一次,杨澜不再仅仅是一个翻译,她的身份是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出征莫斯科之前,杨澜就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是笑着回来。我刚生了一个小孩,到2008年,我要带着孩子去北京看奥运会,这将会是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正是得益于奥运,阳光卫视制作了大量北京城市的宣传片,在海外进行播放。阳光卫视的高层曾经慨叹:“那是杨澜的顶峰。” 杨澜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注重人与人的情感沟通。 哥大的教育背景使得杨澜能够驾轻就熟地与各国听众进行沟通,求学的过程中,她接触的不仅仅是西方的思维逻辑,她也受到来自中东地区、东南亚等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杨澜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习惯于以开放的态度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也有效的表达自己的立场。 在申奥陈述的开头,杨澜特意引用了蹴鞠的例子。她说:“宋朝的时候我们女人就开始踢足球,所以现在中国女足很厉害。” 事实上这个开头还有一个被“枪毙”的版本,杨澜本希望用《卧虎藏龙》的电影切入,但是何振梁和一位澳大利亚的专家都说:不一定每个人都看过该部电影。 杨澜本来想一语双关说中国也是卧虎藏龙的,但是澳大利亚的专家就指出,龙虎在西方并不一定是很正面的形象,一些民族有恶龙的传说。 改良后的版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杨澜回忆:“当时台下黑压压一片全是观众,尽管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是能听到他们的笑声,我的目的达到了。” 结尾部分,杨澜引起了马可波罗的例子,短短三分钟的陈述,按道理说是该惜字如金。但是对于这个个性化的段落,北京奥申委的领导允许杨澜予以保留。 杨澜的逻辑是:“百闻不如一见,你们要来看一看中国,你们会了解到在书本上、媒体上不了解的东西。” 这种真诚的态度,有效的沟通为杨澜再次赢得了掌声。 这一次,北京赢了。 “要主动与西方沟通” 帮助北京申奥成功之后,杨澜也一直与奥运保持着紧密联系。 对于西方媒体针对西藏问题以及奥运火炬接力的一些不公报道,杨澜有力地给予了反击。近日在纽约领取一个奖项时,杨澜告诉西方媒体的记者:“批评中国是很容易的,因为中国太大了。同时它的发展也不均匀,拿出任何一点将其放大,都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你再乘以人口数量,可能是更严重的问题。” 但杨澜强调,人们常常忽略了:中国如此大的一个国家,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持续的30年的发展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时候,杨澜接受《纽约时报》、《新闻周刊》专访之际,就批评过美国传媒的一些偏向性报道:“美国主要新闻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集中在某些敏感话题上。且不论这些报道本身的准确性如何,单是与其他现实题材的比例失调,就违反了你们所信奉的‘新闻原则’,给读者留下有失偏颇的总体印象。” 这番评价让杨澜的导师约翰逊教授拍手称赞“妙极了,不愧我给你的那个‘A’。我为你感到骄傲。美国的媒体习惯于标榜自己的公正与准确,依我看,是到了反省的时候了。” 杨澜认为,不能够奢望别人天生对你有公平的看法。要主动去交流,以事实说话。 因此在《东方看奥运》这档节目中,杨澜希望传递的意思是:今天的奥运会也并不完美,还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 她希望将奥运带回东方,带给中国。 杨澜之所以一直不懈努力,是因为她认为:目前呈现给世界的中国,还不及马可波罗提到的一半。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