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解读CPI透过数字看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 03:25 新京报

  ■ 头条评论

  随着股市火爆、楼市震荡,加之居民可支配收入被支配到了各个领域,关心宏观经济成了一种时髦。经济统计数据这类原本枯燥无味的东西,从小众走向大众,预测也层出不穷。

  几个宏观数据大类中,近来流行的是对消费物价指数也就是CPI的讨论,看涨、看跌,甚至看平都属于正常讨论范畴。但详细观察却可以发现,国内经济评论渐渐正沾染上昔日股评的恶劣风气。看涨者拿出“前高后低”的说法左右逢源,看跌者则可以把没预料到的上涨推给“结构性”,看平的论客则可以用“相对稳定”的说辞来进行后期加工。这样,严肃的宏观分析实际上被矮化成了一个与算卦差不多的职业。

  以CPI的数据论,观其大略当然就是看所谓的大数,如这次的四月数据8.5%。但是,笔者提议不要简单、孤立地理解CPI。目前媒体流行的是公布同比数据,即今年四月较去年四月的涨幅。实际上,如果是根据所谓“外推式预期”来判断短期趋势,那么更应该参考环比数据,即今年四月较今年三月或一季度末的数据。按照目前同比数据做判断,只能看到涨幅巨大,建立中短期宏观图景的难度仍然较大。

  其次,CPI数据本身也分层次。比如8.5%这个大平均数下面就包括了城市、农村两类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子项。而按照消费品构成,又分为食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水平等若干细项。我们应该提倡观察入微,因为正是各个组成细目的变化反映出了主要矛盾,而后者对总量趋势产生决定性影响。举例来说,四月数据中,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这本身已说明通胀具有“通杀”城乡的趋势,且物价上涨根本不能成为城市“反哺”农村的途径。

  第三,CPI实际的影响效应也应被对应细化。现在,一谈CPI,就是“牵动各方神经”,仿佛所有人都惧怕那个叫做CPI的东西。如果社会发展了,利益团体进一步细分和显性化,比较正常的情况就应该是有喜有忧。比如,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1%,那据说面临严重亏损的电力行业职工会稍展眉头;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7.9%,拿国家补贴的石化行业职工可能会更happy,等等。

  事实上,在目前中国民众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管道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咱们光盯着CPI啦,房屋均价啦,人均收入啦这类很大、很宽泛的数字来劲儿,很可能因为某些特殊利益群体提前霸占了话语权,有意识地引导舆论并因此导致舆论“失焦”。最后,CPI的概念倒是貌似深入人心了,但社会公众的利益福祉是否增多却没多少人说得清楚。

  □沈洪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中心 研究员)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