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为或出售股权 为做大手机蓄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1日 00:56  经济观察报

  闫薇

  5月8日,一则消息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华为将向外国投资者出售移动终端部门控股权。华为官方对此消息未予否认,但表示暂不置评。

  就在此前两天,华为一反低调的常态,对公司手机业务未来的布局主动向外界披露:2008年,华为将手机及其数据卡出货量调高到5000万部,这约为2007年华为手机出货量2700万部的2倍。

  一面要做大手机业务,一面却要出售移动部门股权,外界很难看清楚华为到底想做什么。

  为什么是手机?

  目前,国内手机出货量最大的是中兴通讯。2007年,中兴通讯凭借移动终端(手机和数据卡)销量3100万部,成为全球六大手机制造商之一,也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商。

  华为一向以通讯设备著称,在移动终端领域,华为较之国内对手,投入较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华为当初建立终端部门并不是为了高利润,主要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中兴。”

  当初,对CDMA和小灵通的市场误判,让华为在联通CDMA网络设备的招标上尝尽苦头。

  此后,华为重拾CDMA。2007年,是华为在CDMA手机领域积极挺进的一年,中国联通三个月内销售华为产CDMA手机100万台。

  在TD-SCDMA领域,华为与西门子的合资公司鼎桥通信一直积极参与TD方面的招标。2007年4月,因鼎桥兵败中移动TD招标,华为相关主管高层受到降薪处分,可见,华为开始对TD-SCDMA的重视。

  而此时的手机市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利润十分微薄。根据中兴通讯2007年年报,手机利润率22.31%,比去年下降2.75%。摩托罗拉、联想、明基西门子都为手机业务不堪重负,将手机业务剥离或者减少经营范围。

  外界认为,华为在此种市场环境下,提高手机出货量显然并不是谋求高利润。目前,手机业务已经被华为列为同通讯设备并列的四大业务群之一,华为开始明显向手机业务寻求发展空间。

  国内一家通讯设备商人士说,“为了避免在达到天花板之际,面临单业务线发展的困境,华为提早在手机业务上布局,以期将来会带来新的增长点。与赛门铁克合作,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未来的手机格局正向定制发展,如华为、中兴,这一类手机将不存在渠道问题,由运营商包销,成本低,以量取胜;一类是,少数品牌占据主流,如诺基亚、索爱;一类是细分市场,个性化路线如iPhone、多普达、宇龙酷派。”上述通讯界人士说。

  谁愿接盘?

  目前,华为凭借与沃达丰的早期合作关系,成为该跨国运营商21个国家的手机供货商。成为印度第二大电信运营商Tata的合作伙伴,这被华为看作是印度市场的重大突破。去年12月,华为宣布与达拉斯无线通讯服务运营商MetroPCS公司达成协议,推出了第一款针对美国市场的手机。

  由于欧洲手机运营商业务模式的转变,华为开始快马加鞭发展其手机业务。一面是新的市场机会,欧洲的主要移动运营商已经把手机和网络优化业务承包给设备厂商;一面是华为手机70%销售海外的现状。

  华为并不做自己品牌,而是为海外跨国运营商代工。

  华为的手机业务主要外包给泰国的泰金宝集团(Cal-Comp)和新加坡的伟创力(Flextronics)。华为自身生产手机只有较少部分,由于可能带来的更大订单,华为目前正在与富士康协商签订手机的外包业务。其官方表示,合同正在商订中,还未最终确定。

  如果华为正考虑将移动终端部门数十亿美元的股票出售给一家外国投资者,助其打入北美市场的话,那么谁会成为这个买家?

  去年,华为曾与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贝恩资本联手斥资22亿美元向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公司发起了收购要约,因遭到美国安全部门的反对而最终搁浅。对于3Com来说,其渠道价值可将华为带入美国市场,这是华为多年渴望突破的、但是被摩托罗拉等欧美公司持续盘踞的地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售设备与出售手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厦新、UT斯达康手机进入北美市场已有多时,但是对其后期业务并无帮助,仍然没有扭转其业绩下滑的命运。北美电信设备格局稳定,被美国公司摩托罗拉长期占据,想要重新划分蛋糕,靠手机打入市场十分困难。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