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CPI数据走下神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7日 03:45 新京报

  头条评论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在加息之外,调节CPI还有很多种方式;使用这一工具还是其他工具的问题上,央行有一定的选择余地(5月6日《新京报》)。

  CPI数据在当下已隐隐成为调控部门制定政策方向、选择政策力度的标准。但过度看重CPI相关数据将导致单纯对数字目标的追求,而忽略对现实经济实体运行的客观观察。中央银行在多次采取加息政策之后,明确表明不以“加息”为唯一应对通胀的工具,当是对于“CPI数据热”的扬弃。

  统计局公布的CPI有关数值只是一个相对数据,也就是消费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的涨跌幅度。而真正意义上的CPI,也就是价格指数的绝对数值,我国统计部门并不予以公布。遗憾的是,不少市场人士并没有重视这一差异的重要区别,由此最终导致CPI相关数值被游戏化了,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只把物价涨幅作为关注的目标,而忽视了绝对价格的现实影响。作为此轮涨价的主力,农产品消费支出的刚性特征明显,即便CPI涨幅出现回落,由于价格整体的绝对水平依旧处于高位,居民生活开支压力依旧,并不会因为涨幅回落而实质性改变。

  其二,判断经济形势的标准容易被统计方式所迷惑。由于各界关注的CPI数据是相对值,因此上年同期的基准数值将会直接影响其高低。去年的CPI基准数值是“前高后低”,因此到今年下半年,由于去年基数的抬高,CPI涨幅也会自然回落。但显然,这一统计技术导致的回落根本无法证明政策效果显现,或者经济形势好转。

  之前,业界普遍把CPI涨幅数据和从紧货币政策,尤其是加息政策联系在一起,已然形成了“CPI涨幅过高即加息”的简单思维,即是对数据盲目崇拜的表现。导致CPI涨幅提升的原因很多,而此次在中国则主要因为农产品成本提升以及海外能源产品价格提高所导致,加息的举措并无法使农产品供给在短期内增加,也无法让国际燃油价格回落,是为典型的药不对症。

  更为重要的是,过度看重CPI相关数据,为了避免CPI涨幅数据过度提升,而推迟体制改革、实施行政性价格约束同样不足取。人为地、行政性地压制物价指数,并不会改变市场真实价格的存在。

  让CPI走下神坛,才能让调控措施因时因势而异,也才能让价格自发调节功能获得充分发挥的空间。判断宏观形势、制定宏观经济政策,CPI也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马红漫(上海 财经评论人)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