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分解通胀构成要素 解读治理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1日 01:50 第一财经日报

  

CFP图首先要想清楚,压力应该释放,但释放的速度要根据整个通货膨胀形势而定,掌握好力度

  当前,还是以控制贷款规模为主,提高利率为辅的办法比较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如果提高利率,相当于在整个成本推动因素里,又增加了一个利率成本,就是资金占有成本的因素

  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正从各个角度不断释放。至少1到2月CPI数据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通货膨胀是否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目前的趋势将在何时可能得以扭转?治理通货膨胀又有哪些策略?

  第一财经频道《经济学人》节目与《第一财经日报》,就通货膨胀相关的问题,与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经济50人论坛核心成员许善达进行了深度对话。

  1 未释放的压力及释放空间

  《第一财经日报》: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月份CPI达到8.7%,比预期高很多。对这个数据有两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因为雪灾、春节等因素,这种较高的状态可能是暂时的,3月份会慢慢降下来;另外一种解读是,通货膨胀可能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压倒一切的大事,应该想尽办法控制。你的观点是怎么样的?

  许善达:首先还要回顾前几年的通货膨胀形势。统计数据表明,前几年我们是高增长低通胀。但我认为,说低通胀有一定水分,就是说实际通胀水平比统计数字高,有一部分通胀因素靠非市场的机制消化掉了。

  《第一财经日报》:比如,有一些要提价的没提。

  许善达:对,所以有一些倒挂的现象,比如煤和电、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等。但这种倒挂的经济关系,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市场的压力一定要通过价格体现出来,它要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这是我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一次会议上,发表的看法。

  如果对问题有这样一种判断,那么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通货膨胀水平不但取决于今后五年本身通胀的决定因素,还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释放前几年没有释放出来的通胀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那就是说,取决于很多领域改革的速度。

  许善达:当然包括政府对价格调控方式的改革等。

  如果估计到要释放过去的压力,4.8%左右的控制目标可能很难做到。所以,我主张,不要把4.8%作为非常硬的指标,而是一个预期数字。如果(数字)升高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把升高的应对办法考虑周到,即使到了五点几,我觉得也不要认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主张,政府应该在价格的政策上,尽量减少价格倒挂,还是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价格反映商品资源的稀缺程度。

  《第一财经日报》:按照很多人的预期,通胀在上半年不会有明显减速。总体而言,下半年情况也许会好一点。下半年食品价格可能会降下来,但刚才你谈到的其他因素可能又会上涨。那么,你觉得今年改革大致的节奏该如何把握?

  许善达:政府说的很清楚,一是有应对通货膨胀的思想准备,过去都是二点几,现在已经升到4.8。如果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还是有释放压力的空间的。

  我认为,食品这部分通胀因素,在比重上会降低,对整个CPI的影响会缩小。所以,还是有一定的空间释放其他的通胀压力。而且,如果不释放,等于说整个通胀因素里,某一部分,投入很多资源去控制,其他部分就始终压制,压力积累起来,像水坝一样。

  现在,囤积行为在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例如,柴油供给,企业不愿意卖,希望涨价。还有,例如一些电厂。我听到一些公司老总讲,火力发电现在亏损,解决不了,怎么办呢?就少发一点电,减少一点亏损。

  就是说,如果价格倒挂的压力之大,已经影响到供给了,就不能再不释放了。其实,现在总体看,供给很大,供不应求的东西是不多的。因为价格扭曲,不能反映它的稀缺性,造成了局部或者某些产品的供给出了一些问题。这样一种判断如果准确,就是说,要应对这部分问题,就要让价格反映供求关系。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今年全年的通胀,大约保持在什么水平比较适宜?

  许善达: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把当年因素导致的通胀和释放过去压力的因素单独计算。也就是说,假如通胀水平一共是5.5,其中4.8是今年通胀造成的,有0.7是释放前几年的压力。

  我想,这样计算,会让整个企业界,整个社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如果把两个因素分开分析,对稳定经济,应对通货膨胀的态度、心情,解决一些不必要的恐慌、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决策,都有好处。

  2 全面通胀及被低估的成本

  《第一财经日报》:关于今年通货膨胀控制在4.8%,多数人觉得完不成这个任务。也有人认为,国家提出这样一个指标,是一个信号,表达中央政府对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你怎么看?

  许善达:原来我们有一个看法,就是说通胀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从统计数字上看,这个说法没有问题。但像我刚才说的,前几年没有释放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不是食品和农产品,而是例如油、电等。所以,现在面临的是全面通胀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你的意思是说,从2月份包括前一段时间的数据看,价格上涨因素主要还是来自粮食等主要方面,但今后食品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减轻,比如,猪肉供应采取了很多措施,有可能会好转。但非农产品这部分,包括油、原材料等很多其他因素,还会全面释放压力。在你看来,这实际上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许善达:如果说前两个月或者甚至去年12月,上涨因素以食品为主,从统计数字看没错。但这个判断一定不能得出结论说,我们未来应对通货膨胀主要在食品和农产品的领域。

  此外,实际上去年我们的企业利润水平很高。今年1、2月,企业利润增长幅度也不低。但利润水平增长有些地方也有水分,这个利润水分影响到产品价格。什么利润水分呢?比如,劳动力成本。虽然工资应该由市场决定,但社会保障不是市场决策。如果这部分成本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实际上是把这部分成本转移到社会,企业利润就高了。这时给企业定价,就有定价偏低的因素了。假如这部分成本充分内部化,让企业来该承担,它的利润水平就低了。那么它的价格就有提高的趋势了。同样的问题表现在资源价格上,比如,煤、电、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价格有偏低的情况。

  如果我们提出让资源价格体现资源稀缺程度,那么这些价格就要提高,一定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那么企业就有涨价的冲动。

  此外还包括环保,如果一个企业过去没有充分治理环保,达不到国家排污标准,成本就低。现在如果严格落实环保制度,成本也要提高,成本提高,利润率降低,那企业就有涨价的冲动。所以我觉得,现在面临的通胀压力,绝不仅仅是农产品和食品。这种判断如果符合实际,政府应对通胀就不能局限在食品和农产品。

  《第一财经日报》: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两方面问题?第一,你觉得现在的通胀完全有可能演化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而且压力非常大;第二,以前环境成本是被低估的,包括能源、原材料价格是被低估的。如果回到市场水平,势必对通胀雪上加霜。现在也很多人认为,这方面的改革应该减速。甚至有些人建议,今年压根就不应该推进任何可能提价因素的改革。对这两方面问题,你怎么看?

  许善达:这几个问题,市场早晚要解决的。我的看法是,方向首先应该是市场化。但因为我们多年来有一些欠账,压力很大。所以,我也不赞成在很短时期内,就把压力全部释放出来。政府还有调控的能力,还有调控手段,政府还有资源。因此,首先要想清楚,压力应该释放,但释放的速度要根据整个通货膨胀形势而定,掌握好力度。

  3 控制贷款规模为主,提高利率为辅

  《第一财经日报》:很多人都提到,我们还是要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待通货膨胀。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几种办法,例如,提高准备金率,央行一直在用,我们就暂时不提,因为可能还有用的空间。另外还有两种,比如加息,还有我们现在采用的通过银行系统控制贷款规模。

  在加息和控制贷款规模这两者之间,到底用哪个更有效,也有很多争论。林毅夫教授认为,可能还是用市场化的利率方式比较好。你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许善达:确实有两种选择,林毅夫教授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经济学家。

  但我个人觉得,在当前情况下,还是以控制贷款规模为主,提高利率为辅的办法比较好。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不是像1992年、1993年那一次主要是需求推动。如果要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就相当于在整个成本推动因素里,又增加了一个利率成本,就是资金占有成本的因素。所以,目前不宜用这个办法。

  控制规模是什么结果呢?就是说,从数量上讲,企业获得贷款比较难,因为总体规模小。但如果能获得贷款,利率也并没有提高,新增成本推动因素就不存在了。

  《第一财经日报》:但这可能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假设能把贷款规模控制住,那么,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得不到想要的贷款,就会寻找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比如说通过外汇贷款,或者通过一些其他的非正规途径,这势必也是提高了成本。

  许善达:但我觉得,咱们国家现在从全社会经济状况看,影响整个产品价格的还是大中型企业。这些产品往往都是重要的基础产品,它们对价格的影响远远超过中小企业做的最终产品。另外,关于小企业融资,我知道有些钱庄,或者企业之间相互融资。他们在资本市场上,做一些合法的、正当解决供需关系的事情。这还是能够解决相当一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当然,确实也会有一部分实在很困难。但因为全社会总得有调控成本,如果把骨干因素都理顺了,只要成本控制住,相当一部分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到资。虽然成本高一点,但这对最终产品价格的影响,要比大中型企业,这些主要的产品成本提高带来的影响小得多。

  《第一财经日报》:有关方面提出要依法对价格进行干预,这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应急之策,短期内可能有效。也有观点认为,这样反而绕了一圈,可能最后加剧通货膨胀。你怎么看?

  许善达:前几年的通货膨胀压力没有释放出来,就和价格的管理有关。因为政府对价格的管理,实际上,是通过政府的资源调节价格,有的是行政资源,有的是一些财政补助等。中国现在处于转型时期,政府调控价格还是必要的手段。比如,中国对垄断的控制,比市场发达国家差,如果政府全部不管,垄断企业,在部分政府管理很松的情况下,可能通过垄断把价格提得很高,那也不行。所以,现在政府完全放弃价格管理是不行的。

  但政府对价格的管理方式,有很多要逐步改进的,改进的方向应该是市场化,就是尽量让价格体现供求关系。在这个原则下,对通货膨胀的指标,在一定程度内,今年控制低一点,明年释放多一点,这是可以的,而且也格外需要。因为通货膨胀对整个社会财富分配影响很大。政府控制一定的力度,我认为是有好处的。

  4 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

  《第一财经日报》:关于应对通货膨胀方面,还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许善达: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低收入群体应对通货膨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收入都在提高,但是收入差距还在拉大。通货膨胀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所以,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的总体方针里,要把对低收入群体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考虑。

  《第一财经日报》:你的意思要给他们更多补贴?

  许善达:相对而言,我们要把对他们的影响考虑得非常充分,像农民,或者城市下岗职工,也包括那些困难学生,还有很多低收入群体,如农民工等。

  这部分不是货币政策能解决的,必须通过财政政策,例如可以通过补助,可以通过减税等。如何对这些人减税,或者如何给他们增加补贴,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办法,都需要设计。这是今年我们应对通货膨胀总体政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许善达

  ●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

  ● 198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管理硕士

  ● 1990年,获得英国巴斯大学财政专业硕士

  ● 曾任财政部税务总局政策研究处副处长、国家税务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司长、国家税务总局地方税务司司长、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局长、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核心成员

  ●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理论研究

  ● 许善达推荐书籍

  让·莫内《欧洲第一公民——让·莫内回忆录》


(桐欣整理)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