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戴维·德罗萨讲述固定汇率之危害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 15:31 证券日报

  萧泉

  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接连发生,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到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很多人不愿回想的噩梦。

  各国政府官员为开脱罪责,纷纷控诉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指责货币投机者。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是国际金融制度出了问题?还是货币投机者从中作祟?抑或是另有隐情?《金融危机真相》再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危机场景,分析了危机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为我们揭开了金融危机的神秘面纱。

  作者戴维·德罗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是美国权威金融杂志《货币衍生品》的主编。现任教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中心,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德罗萨在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外汇交易方面,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经验。

  捍卫自由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

  对市场经济学家来说,解释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动荡是一个挑战。在20世纪90年代,汇率危机、股市崩溃和严重的通缩开始在世界各国蔓延。在捕捉到这个时期的绝望时,主管国际事务并以直言著称的前日本财务省次官榊原英资(Eisuke Sakakibara)就断言,存在“一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危机”。毫无疑问,一些人已经开始把自由市场模式看做是一种无效的经济范式。

  于是,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其他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崩溃之后,大范围内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制的主张被提了出来。

  对此,本书持相反的观点,即意味着更多管制的政策并不需要,政府干预只会使危机恶化而非改善,因此,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管理经济要比监管者那双看得见的笨拙之手好得多。

  当人们提出应该彻底改革国际金融体制时,他们都以为自己对导致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有着深刻的理解,其实不然。事实上,即使政府首脑、财政部长和央行官员对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所发表的评论,也经常会暴露出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只是的浅薄,有的甚至不知道国际市场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许多领导人,在面对金融危机时,都倾向于寻找造成这场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或指控国际金融体制本身,而不承认他们所制定的政策本身出了大错。通常,他们会把造成危机的首要原因归咎于外汇市场和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外汇制度。

  通过对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及先前一些时期多次金融危机的历史性经济环境及政府对危机的应对考察发现,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是政策本身加剧了经济混乱。有此我们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形成一种认识,即它的出现主要归因于由国内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官员所制定的国内政策。换句话说,更易造成金融危机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国内;危机来自内部儿不是外部,它即不是由于允许资本跨国自由流动而产生的,也不是因为汇率由市场自由决定而导致的。

  固定汇率制度导致墨西哥危机

  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决策,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金融危机都出现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以墨西哥的经济危机为例。在1994年12月,墨西哥比索突然遭受巨大的抛售压力。在几天时间里,比索对美元的比价降到了先前的一半以下。一次大规模宏观经济紧缩紧接着出现,破产像野火一样蔓延,墨西哥人民开始经历巨大的经济痛苦。墨西哥什么出了问题?分析中,我们会看到比索的贬值实际上源于真实经济影响。正确的事后分析必须从墨西哥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资本大规模涌入墨西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在1990~1993年间,墨西哥吸收了910亿美元的外资,仅1993年一年就达300亿美元。考虑到墨西哥巨大的经济繁荣,比索贬值的风险看起来是很遥远的。但是,事实上,墨西哥正在为自己制造一个头等“比索问题”。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危机之后外国投资者也没有意识到,正蜂拥进入墨西哥的大批资本有一天可能会流出并使墨西哥陷入混乱。

  1994年,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货币政策转向了紧缩。由于比索是钉住美元的,所以美联储急剧提高利率会给比索带来更大压力,并因此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

  从1994年开始,人们开始对墨西哥政治稳定性丧失信心,为了提高投资者信心,萨利纳斯政府决定通过在1994年4月引进一种新式的被称为Tesobonos的政府债券对政府债务重组。而这一政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发行Tesobonos,那些与美元挂钩的债券,有效地使政府国库出现混乱。随着危机的发展,伴随比索价值恶化的是政府债务本币价值的上升。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当比索疲软时,政府的Tesobonos债务增加,而这反过来会对比索施加更大的压力。

  当1994年12月20日汇率动荡开始时,政府最初的反应是努力捍卫比索。在12月20~22日间,墨西哥银行花费了40亿美元进行干预支持比索。在12月22日,墨西哥宣布,比索将贬值15%。但这一贬值太少了,也太晚了。

  两天后,抛售比索的压力如此大,以至于政府彻底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允许比索自由浮动。

  固定汇率制度

  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实质

  东南亚在1997年夏天遭遇了它的滑铁卢。一场巨大的货币危机在泰国爆发了,并迅速蔓延至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场危机最初的征兆是疯狂抛售本币。此后便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跌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范围的金融破产。

  对此,亚洲当局立即归咎于货币和股市的投机者们。其中,对投机者抨击最猛烈的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

  然而,这些针对索罗斯的言论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至少就对冲基金而言是如此。对冲基金被认为在东南亚货币危机早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它们只是投机体中的一个,并且似乎也未曾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通过垄断市场手段)。

  一个更重要的外因是由美国、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推行的强势美元政策。

  20世纪90年代期间,东南亚平稳地增加了大量债务,大部分是以美元标价。因此,1997年危机爆发的前几年里,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积累了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这使得亚洲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最终,四小虎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上就出现了本币过剩而美元短缺的状况,人们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侥幸的想法上——这些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时将能够维持。

  墨西哥和亚洲危机的导火索就是它们的固定汇率制度和有管理的汇率制度。

  (此书可购于卓越亚马逊)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