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要买得明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01:40 第一财经日报

  2008年前后,一只接一只的到期银行理财产品以零收益或接近零收益报收,而刚刚过去的2006年、2007年堪称全球资本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大牛市,这令投资者大为惊异、始料不及,引发了投资者诸多不满和困惑。

  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将募集来的钱,按理财期限存了定期,提前将税后的利息取出来,拿利息作为期权费向国际投资银行买一份期权,实际上这期权就是挂钩的条约,假如到期时挂钩成功,即满足约定的条件,就可以拿到收益;若没有成功就无收益,那么前面作为期权费的利息也就没有了。

  卖家需说清条款

  2007年,全民理财的理念在中国得到高速发展,各种名目的理财产品在市面上大行其道。各家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类理财产品有各不相同的计利方式。市场上“零收益”的理财产品多为复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产品的设计本身存在着很多缺陷。银行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产品的设计缺陷,以及这些产品被投资者理解的程度就推出市场,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以一家银行在2007年一个零收益产品为例,其计利条款为:“两者比较,取利率高的一方:(1)16%-(最好的股票的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2)0。”它的挂钩标的为4只港股,分别为建设银行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中银香港,其间分别上涨了31.29%、47.41%、96.25%、-2.62%;那么按照其计利方法,收益的确为0。然而,这个产品的设计,投资者对其提出了很大质疑。

  “零收益”产品的问题在于银行本身有没有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其风险以及获利条款,对其产品的计利条款有没有与投资者作出充分的沟通。

  同时,一些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过于盲目。比方说,如果理财产品的部分资金用于购买某种商品期权,那么投资者就需要了解该商品的市场行情并认同银行的投资预测,再购买这款理财产品。而现在很多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详细内容不闻不问,就盲目盯着最高收益率来购买相关产品。

  不熟不做

  其实,这次“零收益”事件给了那些盲目的投资者一个教训。由于资本市场近两年的持续繁荣,使得很多投资者有了“博傻”心理,很多投资者并没有了解清楚产品的风险,只看到“预期收益”的可观,就草率地进行了投资。

  其实,银行很多时候都在产品的说明书上标明了其投资风险。然而,很多投资者却对银行产品有一个误解,以为投资就等于存钱在银行,没有什么风险或者风险很低。

  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有了向零售银行发展的态势,很多投资理财产品都有一定风险,有些甚至是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在中国,有部分的个人投资者对理财还是比较陌生的,或者他们没有时间去理财,他们往往很难在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这就很大程度影响了投资者的正确判断。

  理财是一件复杂而又专业的事情,在大众投资者理财热情、理财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如何挑选好的、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会逐渐变得困难,一是信息较多不知如何筛选;二是产品结构复杂专业,不易掌握;三是海外市场相对波动小,投资市场互相交叉,投资趋势难以掌握。

  对于投资者来讲,如果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对理财产品有清晰认识,“不熟悉不做”,这是投资理财基本策略之一。

  首先要学会看懂理财产品文本。如浮动收益产品在何种情况下获得何种水平的收益,需要有非常明确的了解。

  其次要清晰了解在何种情况下产品会出现零收益。在购买产品前清晰了解这个概念,就不会出现产品零收益时难以承受的现象。

  投资者在入市前起码要了解理财产品协议中每一项条款的含义,尽可能掌握相关的信息,包括期限、年化收益率、资金运作方式、募集期等,千万不要以为理财产品就是只赚不赔的“保本生意”。(作者就职于诺亚财富管理中心)


张新隽 伍婉雯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