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志勇两会观察:应提高反通胀政策的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03:10 中华工商时报

  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上涨8.7%,再创11年来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因为受到前一段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的相互叠加的影响。但如扣除这两个因素,2月份环比上涨在1%左右,同时CPI持续上涨仍受国际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显然这对控制全年价格涨幅增加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通胀的压力显而易见。

  连日来,关于与经济走势相关的数据成为代表委员密切关注的话题。

  由于受2月份CPI再创新高的影响,11日沪深股市震荡加剧,沪指盘中一度逼近4000点大关。

  受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的影响,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11日再创新高,逼近110美元;据最新消息,美联储与G10央行注资2000亿美元拯救信贷市场。

  也就在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受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继续上扬的影响,本月CPI仍将面临上涨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各种“不确定因素”在突显,尤其是对国际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不能有一厢情愿的幻想。从国际市场的原油和粮食价格趋势来看,渴望回到原来的水平显得有些单纯。通胀的压力在加剧,抑制通胀已到了关键时刻。

  针对2月份CPI,多家机构认为加息可能性很大。此前,还有学者提出:除非通胀能得到有效抑制,加息不会停止。加息显然是反通胀的一种手段和办法,这就需要货币当局应明确无误地将其意图传递给市场,使得企业和个人有调整的空间。

  应该说,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综合原因引发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经济的、行政的、产业的等综合手段才能达到目的。同时要有效的管理预期通胀,要采取措施使企业和消费者相信,未来的价格将比今天低,同时今年有的价格上涨是必然的趋势。要使公众相信未来的价格是可控的或是比今天低,有两个办法:一是增加供给,其二是抑制需求。

  增加供给,显然是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同样一个现实矛盾摆在企业面前,那就是原材料的成本在增高,而在敏感时期价格又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调节,相对的干预也可能出现,价格管制在特殊情况下势必要发挥作用,效果显然适得其反;抑制需求,就必须紧缩银根,要紧缩银根就得连续加息,央行加息预期可应对通胀预期。但何时加息,必须准确判断当前的通胀形势。央行如何把握加息节奏,就是把公众的加息预期考虑好。以加息预期对付通胀预期,乃是货币政策引导公众预期的有效途径。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今年要将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这就更需要提高反通胀政策的公信力,使下半年CPI涨势趋缓成为现实,进而降低未来的实际通胀水平。(13A3)

记者:   ■本报评论员张志勇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