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实力国企接棒 永安财险增资有政府痕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04:31 经济观察报

  张延龙

  成立10余年来没有盈利的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永安财险)受到新老股东的不同对待并不奇怪。随着老股东的减持或退出,地方实力派国企的强势进入,永安财险不久前的增资扩股体现了地方政府借此做大金融龙头企业的愿望。

  2月25日,中国保监会在网站上发布批复公告称,同意永安财险注册资本变更为16.632亿元人民币。增资后,永安财险的股东由11家变为21家。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集团)共持有33264万股,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

  永安财险是惟一一个总部设在西部的全国性财险公司,自1996年成立至今巨亏格局依然没有扭转。

  分歧

  按照永安财险原来的计划,增资后,其注册资本将增加至20亿元,最终中国保监会做出批复同意永安保险注册资本变更为16.632亿元人民币。

  2007年12月29日,会计师事务所对永安财险的增资扩股到账资金进行验资,截至当日,到位资金221,924.8万元,从认购比例来看,投资者积极性并不算高。

  新老股东对于永安财险投资价值的判断并不一致。复兴医药发布的参与认购公告说,“鉴于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长性,本次参与认购永安保险增发股份,系公司财务性投资,永安保险增资扩股后若实现盈利,公司将会从中受益。”

  而享有优先认购权的老股东们则大都没有增加持股,选择了减持甚至退出,原股东西北电力集团和福建实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退出。

  原第二大股东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00001.SZ,简称深发展)作为目前惟一实质持有保险公司股权的银行,曾一度备受市场关注。增发前,深发展持有永安财险6700万股,占总股本的21.61%,增发后,深发展持股数量不变,但其占股比例已退出前十。

  深发展手中的永安财险股权原本属于被动持有,系贷款抵押担保后债务人无法还款所得。但后来,深发展所持股权的所有权也产生司法争议,至今尚未有最终判决结果。

  2007年7月16日,陕西省电力公司在西部产权交易所刊出挂牌公告,转让其拥有的1000万股永安财险股份,挂牌价格仅为1026.67万元,相当于当初千万元的投资11年后仅有26.67万元的收益。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9月30日,永安财险未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55.82亿元,负债总额58.26亿元,净资产负2.43亿元,净利润约负1.47亿元。

  亏损之势依然没有扭转。

  “我们最终主动放弃了增持计划。”一位宝鸡商场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796.SZ,简称宝商集团)人士向记者确认。

  去年底,宝商集团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参与永安财险增资扩股方案的议案,同意以自有资金认购永安财险增资发行的股份不超过3.8亿股。

  陕国投(000563.SZ)当时也公告称,拟出资不超过6.38亿元,认购不超过3.89亿股,参与永安财险的增资扩股。完成后,陕国投持有永安保险的股权比例将增至20%。

  地方国企接盘

  保监会的批复公告显示,增资扩股结束后,永安财险的老股东持股比例基本上全部退出前十,延长集团共持有33264万股,以2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股东,三家“复星系”公司共持股17.1958%,包括复星医药、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而延长集团的进入,被认为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意志色彩。

  一位当地政界人士表示,虽然永安财险一直亏损,但作为惟一一家总部设在西部的财险公司,陕西省并不希望这个金融平台的控制权落到外人手里,“将其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

  2007年7月,陕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我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称,陕西将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其中着重提到,“要尽快将永安保险公司打造成全国性综合保险集团,发展为全国知名保险品牌”。

  当时,陕西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永安财险增资扩股领导小组,由副省长吴登昌亲自担任组长。

  有意思的是,吴登昌主要负责国资监管、工业、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力等方面的工作,延长集团公司在其分管范围。陕西省金融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常务副省长赵正永负责。

  上述人士表示,陕西有很多能源行业的国资企业,大都资金雄厚,希望谋求进入金融领域,“可以说,当时的增资扩股领导小组的人事安排就已经昭示了后来的结果。”

  延长集团隶属于陕西省国资委,是国内第四家集勘探、开采和炼化于一身的地方国有石油企业,规模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今年1月6日,延长集团召开2008年工作会议,随后当地媒体报道称,“通过增资扩股,延长集团已成为永安保险公司第一大股东,由此标志着延长集团成功进入金融领域”。

  一语成谶。一个月之后,保监会的批复公告验证了当时的报道。

  沉重的包袱

  “事实上,永安财险这类二线财险公司的亏损比较普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说,“近年来财险行业经营主体增多,竞争明显加剧,另外,有些财险公司不擅长风险管理,盲目扩张规模,这都是形成资金短板的原因。”

  按照《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自留保费的规模最大不能超过其注册资本金加公积金的四倍。由于永安财险并无资本公积,以3.1亿元资本金计算,其自留保费最多12.4亿元。但2007年,永安财险保费收入为55.3亿元,远超过《保险法》的规定。

  截至目前,永安财险已经建成20家省级分公司,670家地市、县级机构,但规模的扩张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利润,相反却彰显了不少管理和经营上的短板。

  永安财险董事长张文元在2007年中国保险发展论坛上坦言,由于历史上存在一些纠纷问题,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偿付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是在背着包袱前进。”

  张文元表示,将调整经营思路,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不能再盲目扩大规模经营。

  不过,永安财险要想扭亏为盈,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次地方实力国企的加入,或许能为永安财险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