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国人大预算委副主任王大成释疑财政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 05:38 华夏时报

  吴丽华 陈 锋

  1800亿民生清单新增何处

   在严谨的预算草案面前,数字最有发言权。

   3月5日,财政部向全国两会提交《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2008年预算草案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彰显了公共财政的深入发展。

   2008年预算草案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比2007年增长14%,而支出增长是22.6%。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大成告诉本报记者,这一高一低的收支增长差距,意味着预算草案报告有意识保持了1800亿财政赤字。

   “这多出来的1800亿支出,主要是增加到教育、农业、社会保障领域,把公共财政领域的投入放在首要地位,反映了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倾斜。”

   另外,在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的22.6%中,中央支出13205.2亿元,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47580.8亿元,增长24.8%。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告诉记者,财政预算更加注重地方支出,反映了公共财政的深入发展,“因为公共财政更多的要通过地方财政花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领域”。

   预算报告中收支数字的高低变化体现着公共财政深入的细节,但这份关注民生的预算草案能否真的落到实处,体现公共财政应有之义,施正文还是感到担心。全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隆亨也提出了民生投入是否会在中间环节打折扣的担心。

   不过,不管怎样,财政预算更多的民生投入还是让公共财政更进一步。财政预算的民生数字的增长让每个公民从中看见公共财政的阳光。

  数字里面“现阳光”

   今年两会温总理长达4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9页谈民生,被称为民生报告,民生报告背后则是公共财政预算草案的支持。

   王大成同样用数字分析了预算草案的关注民生所在: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22.6%,而关系民生的每一项投入增长数字都远高于22.6%。

   教育支出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可比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达历年来增幅、增量之最。这些数字最能说明公共财政的深入和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持。

   施正文则从另一细节解读公共财政的深入,与各项民生投入的大比例、大幅度增长不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5.4亿元,增长14.3%,是预算草案报告各项支出中增幅最小的一项。

   “这项支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行政事业费用,这项支出增幅小,很能说明国家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施正文表示。

   而一个个切实投向民生的预算数字则让每个普通民众能够看得见数字带来的变化。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这个增长的幅度历史罕见。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为了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加快保障体系建设,中央财政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

   这些数字带来的变化是可以预见的:在去年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我国在确立义务教育制度22年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实现真正意义的免费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免费治疗力度更大。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坚定不移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得到更多补贴,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两年后,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

   3月6日记者招待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则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完善监督不打折扣

   财政预算更多的投入让全体公民对未来有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些近在眼前的由公共财政买单的东西怎样顺利实现?

   刘隆亨提出不能在中间环节打折扣,保证公共财政特别是三农投入真正用在预算所指的地方。刘隆亨还表示,这是他和身边来自安徽、江苏等地农村的工作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施正文则提出不在中间环节打折扣需要完善的监督和透明、详细的预算草案。

   事实上,广东省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提出这个问题,针对该省财政厅厅长刘昆“2008年新增财政的70%用于民生投入”的承诺,人大代表尖锐地指出:啥叫“民生”呢?应细化“民生”内容,让纳税人一眼能看到自己的钱到底花在哪儿。由于“民生”并无具体定义,政府很容易把所有投入都归于“民生投入”,如此,政府随便怎么说、随便怎么投都可以了。

   而事实上,预算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预算详细透明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据财政部透露,今年提交人大的预算草案在一些方面比去年更加详尽,比如预算子项今年增加40多项就是改变之一,而去年这个子项只有5个。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马晓玲告诉记者,从这些子项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具体花在了什么地方。不过这些子项并不是全部,很多的财政支出并不能从预算草案上看明白。马晓玲表示,这需要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目前情况下,财政预算内的民生投入并不能保证真正到位。

   审计官员就曾以自身的“民生资金”审计经验描述过这种现象:中央转移支付,水流到村里面就没有了。媒体曝光的云南石林一个中标价1008万元的民心工程,经过层层盘剥后,最终流到施工人员手中仅剩下66万元——可在财政账目上,民生投入就是1008万。这是典型的“伪民生财政”。

   不过财政预算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财政部提交的预算草案报告中对支出管理作出相关规定,切实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研究建立监管机制、严格财政监督。

   财政部预算草案报告中提出,要严格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

   王大成也表示,在财政部编制预算草案的过程中也注意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和预算工委的意见。

   施正文强调,预算工作的执行需要更加广泛的监督,人大虽然有监督的权力,但预算草案不够详尽透明,人大监督起来难度很大,事实上,预算草案审议中人大代表看不明白的问题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预算制度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和完善的监督体制和审计制度。

   而现实情况是预算草案现在并不向社会公开,无法接受更广泛的监督。

   不过这些方面都正在作出改变,财政部预算司官员本周表示过,随着预算体制改革的深入,预算草案将更加详细、透明,并且逐步对外公开。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